标签:
IT/科技 |
分类: Web2.0思考 |
在我前一篇post“RSS的推动者是谁?”中,我提到了RSS这种传播方式对于媒体网站未来影响力的重要性。其中,我提到了“除了直接登录媒体网站,还有搜索、RSS等多种聚合方式,而这些方式统一在一起,才形成了未来媒体的“影响力”。”
现在把这个角度再深化下:对于媒体网站而言,控制信息渠道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互联网来临之前,报纸只有一个硬邦邦的考核指标,那就是发行量。除了人群有高低端之分,发行量是一个再纯粹不过的数字。互联网来了,报纸面临着数字化的转型,一直到现在,报纸已经充分意识到了互联网的重要性,特别是传媒业发达的美国。
但是,互联网显然与印刷版的纸媒体不同。早期的互联网,PV跟报纸的发行量差不多,直接有效。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在不断被打散,读者可以选择很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而不再是必须要登录到网站,这在长尾理论中被称之为“过滤器”,当然,在这里,应该是信息的过滤。
作为媒体网站,一味的去死守着访问量的确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相反,如何在多个信息传播渠道上占据优势才是确立未来“影响力”的关键,哪怕这些渠道现阶段会对自身构成伤害,比如RSS会影响用户登录网站看新闻的热情等等。
比如,WSJ.COM,前阵子,默多克计划免费开放《华尔街日报》网站收费内容,为的就是占领更多传播的渠道。那么,这些渠道包括什么呢?最直接的当然是搜索,收费割断了搜索读者希望进入wsj的大门;还有被引用率,交叉引用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便是草根的口口传播其力量也不容忽视,TechMeme恰恰是靠link引用而成功的。
几天前,一向在互联网策略上走的超前的《纽约时报》开始在tech频道测试类似TechMeme的外部网站内容聚合平台;再往前,Yahoo!在其首页开始放置外站的地址。
说明了什么?媒体网站更希望自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本身就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开放的结果将给读者带来更多选择,这应该是留住或是吸引更多读者必须要做的。死守着陈规,对抗有用吗?没用,因为,外面的世界的确太诱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