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文化记忆——《嵩山历代碑刻选》序
(2011-05-06 07:41:29)
标签:
嵩山碑刻徐浩嵩山历代碑刻选金石夏日石淙诗并序文化 |
分类: 嵩山文化系列丛书 |
金石碑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其不仅以独特的载体形式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篆刻艺术,而且也为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物史料,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记忆。
嵩山,位于五岳之中,是中华文化圣山。自古至今,嵩山脚下的中原地带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这里见证了王朝的兴替,社会的变迁,历史烟云在这里缭绕浮沉。加上嵩山自古以来都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敬仰和崇拜,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释道隐儒多活动于此,从而也保存了无数的金石碑刻,使嵩山素有“金石宝地”之称。
嵩山可以说遍布历代金石碑刻,它们有的竖立在寺庙之内,有的散落在荒野墓前;有的镶嵌于佛塔之上,有的刻写于古建之中;有的锲刻于山崖之上,有的摩写于巨石之侧……
近年来,嵩山碑刻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精心保护,那些散露于野外的,除个别为不失碑意而原地保护外,大多数都集中于嵩阳书院建廊镶嵌于墙内,有的如北魏中岳嵩阳寺碑等,都还专门建亭,对于碑刻比较集中的如少林寺现存的历代名家碑刻,也新建了碑廊,从而使这些珍贵文物资料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嵩山金石碑刻大小不同,形制各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嵩山现存历代石刻近2000品,其中碑刻、塔铭、墓志1600余品,石窟、造像、石雕及其它300余件(座)。这些石刻作品,包括有歌功颂德的赞、颂,哀悼死者的碑、志、铭,各种诏敕文牒、诅告,各种经典文集、诗歌杂咏以及楹联、题名等等,不仅蕴藏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我们研究嵩山文化、中原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图画实物资料,而且还是研究我国文字演变和书画、刻铸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嵩山金石碑刻延续时间长,上自汉代,经唐、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绵延至今。其中东汉的《太室阙铭》、《少室阙铭》和《启母阙铭》,为目前发现的嵩山最早的碑刻。北魏太延年间的《中岳嵩高灵庙碑》为道教立碑之始,东魏天平二年的《中岳嵩阳寺碑铭》,为梵刹立碑之始。
嵩山地区的金石碑刻中,无论正、草、隶、篆、行等字体,均有上乘名家之作,堪称一座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宝库。汉三阙、中岳嵩高灵庙碑等碑刻历来被公认为汉魏碑版的精品。唐宋金元以来碑刻,不仅有至今仍为人所熟知的徐浩、李邕、颜真卿、黄庭坚、蔡京、蔡卞、赵孟頫等名家书迹,还保存了一批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价值的书法家的作品。其中《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由裴迥篆额,徐浩书文,后人评价徐浩的书法如睹“行云流水”,“笔法遒雅,姿态横生”。
嵩山的金石碑刻,也极大程度地弥补了正史在一些方面的不足。如《升仙太子碑》、《天后御制诗书碑》、《夏日石淙诗并序》、《秋日宴石淙序》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武则天时代的历史史实。而《中岳沙门法如行状碑》、《灵运禅师塔铭》、《同光禅师塔铭》等,则记录了许多关于禅宗的原始史料,弥补了灯录僧传之不足。
这本《嵩山历代碑刻选》,是从众多的嵩山碑刻中精选出来的,基本代表了嵩山历代碑刻中的精品,期望通过这些碑刻精品,让大家一窥嵩山历代碑刻的精妙之处。
既为选本,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不足之处,期望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