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十五:古建精华

(2011-02-24 18:13:14)
标签:

崇福宫

嵩山

嵩阳书院

少林寺

古建筑群

旅游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十五、古建精华

 

嵩山,是华夏民族的孕育之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是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地之中的神圣地位,历代帝王的尊崇祭祀,三教荟萃的文化优势……嵩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瑰宝,在嵩山的山麓峰峦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独特的历史建筑群。这些建筑,点缀在山野丛林中,为整个嵩山增添了无限神秘的色彩,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征。这些建筑,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佛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嵩山的这一古建筑群,集中分布在嵩山南麓面积不足12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殿、台、楼、阁、寺、庙、塔、观、宫、阙、坛、祠各类众多,时代自汉到清末民初,绵延近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地区历史上存在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古代建筑达378处之多,金石碑刻1500余品。在如此有限范围内汇集时代跨度如此之长、种类数量如此之多、价值如此之高的古代建筑,举世罕见。

 

嵩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圣山,从尧舜禹开始,就到此祭祀。至迟在西周初年,嵩山被认为是最能与天地沟通的神山,已经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到秦汉时期,为了满足统治阶层对嵩山的神山崇拜等礼仪活动,在嵩山修建了一些礼仪建筑。

 

如今仍然保存下来的,是建于东汉时期的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

 

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即公元118年。太室阙分东西两阙,阙上有“中岳泰室阳城”六个篆字,题额下面的铭文记述了阳城长吕常等人建阙的缘由,并赞颂了中岳神灵的灵验。阙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上面雕刻的50多幅画像。内容包括人物、车骑出行、舞剑、龙虎、玄武、斗鸡蟾蜍等,其中三幅为鲧的画像。以往人们多认为斗鸡最早起源于印度,但这里的斗鸡图则完全推翻了这种说法,证明了斗鸡最早起源于中国。

 

少室阙位于少室山东麓原少姨庙前,其建造年代为汉安帝延光二年,即公元123年前后。少室阙与太室阙结构基本相同,阙身保存完整的画像有60多幅,内容有车马出行、马戏、蹴踘、驯象、狩猎等,最引人关注的是蹴踘图,由此人们普遍认为,足球起源于中国。

 

启母阙建于太室山万岁峰下,启母阙的建造时间与少室阙为同一年,即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内容有幻术,马技、郭巨埋儿、果下马、虎逐鹿等,特别是有大禹化熊、启母化石、蹴踘图等,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嵩山三阙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我们了解东汉时的社会生活、宗教崇拜、社会伦理、人生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书法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

 

嵩山古建筑群体现着儒、释、道文化的交融共存。汉代以后,儒学得到了尊崇,佛教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并兴起,嵩山成为儒学、佛教和道教的重要传播中心和发祥之地,因此这个地区便产生了大量的宗教建筑。中岳庙、崇唐观、崇福宫、法王寺、少林寺、会善寺、嵩岳寺、嵩阳寺、嵩阳书院等相继创建,嵩山古建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初祖庵建于五乳峰下,是为纪念达摩始祖面壁而修建的,所以又名面壁庵。该庵修建于北宋年间,以丰富多样的石刻而著称。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其所用石料,为宋皇室建宋陵时的余料。历代对大殿多次修葺,但主要构件仍为宋代原物。殿内的十二根石柱上都雕有乐伎、童子、飞鸟、宝相花、牡丹花等图案,大殿东西北三面雕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内容以人物、动物、鸟兽为主,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神台上所雕图案更是殿内石雕中的精品,画面上花草茂盛、田园整齐,游方的僧人、待渡的路人、古老的寺院、耸立的宝塔、奔流的河水以及河上的小桥共同构成一处恬淡明丽的世外桃源。初祖庵大殿以其地理位置、建筑年代及建筑结构特征,成为研究我要古代最主要的建筑法典《营造法式》的最重要的实物标本。后来,这种建造样式传入了日本,日本很多寺院的禅宗样建筑,都是仿初祖庵而建。

 

少林寺为佛教寺院的典型建筑。少林寺初建于公元496年,以后历代多次重修重建,明代时奠定了今日少林寺之规模。少林寺主体为常住院,1928年,少林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钟楼、鼓楼等主要建筑与重要文物被军阀烧毁。1982年以后,根据有关资料,又进行了恢复重建。现在的少林寺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0米,现存7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主休建筑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等。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六祖堂、紧那罗殿、东西寮房、文殊殿、普贤殿、白衣殿、地藏殿等附属建筑,共同形成了少林寺庞大的建筑群。

 

中岳庙为嵩山道教的典型建筑群。中岳庙前身为太室祠,是历代祭祀中岳山神的地方,秦时已经存在,以后历代均有增建,唐时,奠定了今日庙址基础。中岳庙坐北向南,从名山第一坊向北至御书楼共11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为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等,庙院南北长650米,宽166米,面积达10万平方米。庙院现在形制是清代乾隆年间按照北京皇宫布局重修而成,有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400余间,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嵩阳书院是儒学的重要传播之地。嵩阳书院保存了传统书院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现保存清代建筑26座100余间。书院中轴线上现存主要建筑5进,廊庑俱全。最前为卷棚大门3间,其后依次为先圣祠、讲堂、道统祠、藏经楼。中轴线两侧的配房有“程朱祠”、丽泽堂、书舍、学斋等。嵩阳书院的建筑与寺院不同,除道统祠为歇山顶外,其他建筑均为硬山卷棚布瓦顶,具有河南地方建筑风格。

 

崇福宫原名万岁观,创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武帝刘彻率群臣礼登崇高山,听到山谷中有三呼万岁之声,遂在山下敕建万岁观。唐高宗时在万岁观内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验,改万岁观为太乙观。宋真宗时把观提升为宫,更名曰崇福宫,对宫院大加整修,并由宫廷管理,当时主管崇福宫的官员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名人。到仁宗天圣年间宫内建筑达一千余间,该宫不但是道教活动场所,而且也是名儒著书讲学之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说嵩》云:“(崇福)离宫掖东,殿阁千楹,累朝于兹避暑……真宗以方士符瑞,大兴土木……丁谓(宰相)为修宫使,役工日至三四万,辇四方难致之物,遣所在官取以给用。宫成,总二千六百一十区(单元)。崇福之修离宫殿阁,无不奢靡。”金兵进入中原后,崇福宫被付之一炬,但南宋皇帝不能遗忘崇福宫,杨时、朱熹等名臣大儒仍继续提举、管勾崇福宫——尽管朱熹也许从未到过嵩山,更别提崇福宫了。元朝建立后,崇福宫演化为纯正的道教场所,建有七真堂等,成为全真教道场。明代以后,道教日衰,崇福宫的建筑和其他设施,逐日倾废,目前仅存玉皇殿、三元殿等建筑。

 

位于太室山西部的轘辕关,则是一座古代的军事建筑。古代这里是连接洛阳与开封的重要隘口,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里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很早就开始在这里设关布防重兵,现存的古关建于清乾隆年间。

 

嵩山古建筑群真实地保留了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代表作品,这些建筑在历史上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制度,或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典范,是中华核心文化及其融合外来文化而逐渐演变的实物见证。从建筑学本身来讲,礼制建筑、宗教建筑、教育建筑和科技建筑等及其所反映的建筑文化内涵,构成了嵩山古建筑群建筑学文化特点;从文化层面来讲,礼制文化、祭祀文化、山岳崇拜文化、宗教文化、天文教育等,构成了嵩山古建筑群独特的多种文化交融、儒、释、道三教荟萃的鲜明文化物色;以大量碑碣、题记、铭文、诗词游记等附属文物所反映的书法、文学艺术内涵,构成了嵩山古建筑群典型的历史及艺术特点。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文化特色,共同构成了嵩山古建筑群完整的文化整体。

 

如今,这些大量的古建筑群,掩映在嵩山的山林中,已经与嵩山成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为嵩山增添了无限的人文元素和文化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