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十二:功夫之都

(2011-02-22 16:56:55)
标签:

嵩山

少林武术

少林寺

旅游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十二、功夫之都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门派众多。但无论从任何角度说起中国武术,少林武术都是避不开、绕不过的话题。

少林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泰山北斗。

 

对于少林寺来说,禅宗祖庭的地位要放在少林武术的前面,但对于每天熙熙攘攘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少林寺对于他们的吸引力,更多的还在于少林武术。

 

关于少林武术的起源,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僧人佛陀来中国传教。孝文帝尊崇佛事,为佛陀僧在嵩山五乳峰下建立少林寺。佛陀僧有两个中国弟子,一个叫慧光,一个叫僧稠,都是练武的高手。慧光身体轻灵矫健,能在井栏上倒踢毽子,一连五百。僧稠刚出家时,身体羸弱,常受到师兄弟的戏弄和欺侮,便发愤练武以自强,后来竟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另一种说法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大乘派僧菩提达摩,来中国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他在嵩山五乳峰上的一个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寂坐修悟”。传说达摩禅师由于长期静坐,精神和肉体都不免困倦,于是倡导僧众在“坐禅”之后,效法民间研习武技,健身自卫,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实际上,少林功夫的真正来源,还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我国古代即有技击术、健身术和医学,少林功夫,正是从这些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其发展过程中,吸纳了禅宗的思想文化,融会了中国多种武术技法,从而形成了少林武术。

 

少林寺有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画于明代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面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深深的圆坑,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苦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迹。

 

历史上,少林武技屡建奇功。隋末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三月,李渊派李世民率唐军包围割据洛阳一带的王世充。王世充向夏王窦建德求救。当时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所守的轘州城,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扼守嵩山十八盘的战略要地。李世民派遣大将李世勣夺下十八盘后,又派王君廓攻打轘州城,但久攻不下。

 

轘州城,又叫柏谷屯、柏谷坞,在少林寺西北约25公里,今属偃师县。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曾把柏谷屯一带的土地一百顷赐给少林寺。王世充称帝后把柏谷屯改为“轘州”,让侄子王仁则驻守在那里。这时,少林寺的一百顷土地都被王仁则征用,少林僧众也因此对王世充的统治很是不满,而且兵荒马乱,施舍较少,庙产既失,斋粮都成问题,更何况王世充虎视眈眈,大有吞并少林的企图,当此之际,除了帮助唐军打败王世充以求自保之外,实已别无他途。

 

谁能想到,也就是这样一次历史的机缘,竟使得少林拥有千古的荣光。

 

这时,少林寺的“三纲”为寺主志操、上座善护、都维那惠瑒。寺主志操是位有政治眼光的和尚,他审度天下大势,认为唐王朝最有可能一统天下,便于众僧商议拿下轘州城,献给秦王李世民。于是,一群会功夫的僧人潜入轘州城内,并联系了守城的军官赵孝宰;另一群有武功的僧人埋伏在城外,准备配合。武德四年(621年)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赵孝宰打开城门,众僧里应外合,唐军一拥而入,占领了轘州城。有武功的僧人昙宗等捉住了守将王仁则,立了大功。三天后,李世民派上柱国李安远亲至少林寺宣慰,接见了立功的十三位僧人。李安远还带来并宣读了李世民的亲笔信。

 

秦王李世民的手书原件,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十一月四日,由唐玄宗交一行禅师转送少林寺。不久,刻于石碑之上,立于少林寺内。

 

按照当时的礼仪,皇帝下旨为“诏”,诸王下旨为“教”。所以,秦王的这封信称为“秦王教书”(又叫“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李世民除派人送来慰问信外,还在武德八年(625年)赐给少林寺田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并封赏立功僧人,以示鼓励。

 

记载这一事件的有《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又称《唐太宗赐少林寺教书》碑)、《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赐少林寺田牒〉碑。

 

《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刻立于初唐(大约为696年,碑额有“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十四字。碑文就是李世民颁的“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碑上第三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文为八分隶书,字体圆润,遒劲有力。

 

少林武功也由此开始名扬天下,并在民间被不断演绎、放大,从而开创了少林武术的新时代。少林寺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

 

少林武术在历史上屡立功勋,众多的英雄豪杰在自卫抗暴、抵敌御侮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少林武术名家辈出,像一座座高峰,为少林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是有名的马上皇帝,武功十分高强。《少林拳谱手抄本》中说,历代祖师都说宋太祖也来过少林寺,还调遣诸州名将轮番来嵩山,一来给武僧传授武艺,二来也能取少林武术之长,名将高怀德、高怀亮等都几次到少林寺会武。而另一本《北拳汇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匡胤武功高强,手中有本拳书,但他从来不给别人看。一天,他和群臣一起喝酒,不知不觉饮到醉处,竟然将自己武功和拳书的奥秘都说了出来。醒后,赵匡胤非常后悔,但又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再将拳书藏起来,就将这本书放在了少林寺。《北拳汇编》还提到,“少林派亦称外家,赵匡胤其开山祖也……其法以硬攻直进为上乘”,研究者认为,在宋代形成的拳书套路中,赵匡胤的三十二势长拳是最著名的套路。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和何良臣的《阵纪》,在介绍明代的拳法流派时都把“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列为第一位。

 

宋太祖对少林寺的关爱,使少林武功在宋代初年快速发展,形成了170多套拳术,同时,各种兵器武艺也传入少林寺,如杨家枪、罗家枪、梅花枪、九节鞭等等。赵匡胤对少林武术的弘扬功劳不小,也得到了回报。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占领了潼关,河南尹范致虚曾征少林寺武僧宗印,宗印把少林武僧分为“尊胜队”和“净胜队”,赴潼关与金兵对垒,战绩卓著。

 

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挂过三次帅印征边,朝庭为表彰他的功绩,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狮。

 

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三十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一支僧兵队伍,开赴松江前线御倭抗敌,在战斗中,人人奋勇当先英勇杀敌,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多,后来因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爱国和尚全都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用鲜血和生命为少林寺谱写了光荣的篇章。现在少林寺碑林与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当年爱国僧兵作战的记载。

 

少林武术历经1500年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禅武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武术的正宗和东方禅武文化的代表。少林武术也已经成为汉族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据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少林功夫共有708套,其中,传统少林功夫仅经典套路就有217种,内功绝技、医宗秘笈、少林气功、108招罗汉散打等,是少林僧人师徒传承的禅武文化精华。而少林拳、少林棍、七十二绝技、达摩易筋洗髓经等,早已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中耳熟能详。

 

“拳以寺名,寺以拳显”,禅宗祖庭的宗教地位,天下闻名的武术影响,使少林寺形成了“禅武同源,禅拳归一”的天下名刹。

 

“天下武功出少林”的背后,其实是“少林武功出天下”。少林功夫虽然有一部分是自创,但它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地与各方开展武术交流活动,汇聚天下之长。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后代弟子结合中华民族固有之武技精华,融汇贯通,发展充实成为名扬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寺还经常邀请各地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武功。

 

宋代初年,少林寺方丈大和尚福居曾经邀请各地武林高手十八家到少林寺内献艺,演练了整整三年,各路好手都在这里将自己的看家本事亮了出来,相互切磋,取长补短。福居和尚扬各家之长,最后汇编成了《少林拳谱》。

这段时间里,少林寺实际上成了全国的会武之地,具体比武的情景史籍中并没有记载,但想必当时一定是盛况空前,倍受朝廷和武林瞩目。能够邀请到天下18家高手到少林寺演武三年,福居和尚之德高望重自不用说,少林寺这块武林胜地的招牌想必也十分过硬。从记载中可以看出,福居和尚所做这件事情十分有益于当时各路武功的共同进步。

 

少林武术在明代开始向社会传播,特别是清初民间形成的反清教会、帮会,都把少林武术作为抵抗官兵的重要手段,练武习武之风在民间大行其道,在社会上传播非常广泛。从明朝开始向全国传播的少林武术,到清代时,随着少林武术与当地拳法的整合,形成了具有所在地风格的少林派武术,如峨眉少林、广东少林、福建少林等,都是少林武术在了当地拳法基础上而产生的南派少林武术。明末曾从学少林武术的陈王庭,在回到家乡后,结合自己的心得,创立了太极拳。形意拳创始人姬可也是在学习了少林心意把后,创立了形意拳。由此,少林武术在全国诸多拳派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了清末和民国以后,少林武术在社会上进一步流传,特别是位于少林寺周围的登封、偃师等地,少林武术已经根植民间,并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如登封的石道、大金店等乡镇,由于距少林寺近,受其影响,各个时代都有习武的风气,上至80老翁下至六岁儿童,习武之风极盛,并因此形成了少林寺村、塔沟村、阮村、磨沟、八方、骆驼崖、大金店等十几个著名的少林武术村,当地称为“教师窝”,先后出现了李振邦、李永魁、李根生、凌斗、雷金柱、梁以荃、刘宝山、崔西岐、韩同勋等著名拳师,其中李根生、凌斗、吴三林、韩丙南被称为四大民间武师。这些民间拳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传统少林拳术的风格和特点,他们收徒授艺,对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少林武术的传播主要以社会为主,特别是有关少林武术的《少林寺》和《十三和尚救唐王》等电影放映后,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了少林武术热,少林武术事业发展迅猛。少林寺地区的武术学校、武馆如雨后春笋,近十万青少年在嵩山脚下演武,其中包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这种景观在世界上难以找到第二个。目前,登封全市共有武术馆校60多所,其中塔沟武校、鹅坡武校、少林寺武术学校、释小龙武术学校等声名远扬。在世界各大散打比赛、武术比赛上,这些武术学校里学习的学员屡屡摘金夺银,取得了令人瞪目的好成绩。登封市、郑州市在连续举办了七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基础上,更在此基础上,将其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大会”,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地无数国际友人和武术爱好者,对少林武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2003年起,塔沟武校的学员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连续八年的春晚都有他们的精彩节目。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大型体育盛事开幕式、闭幕式上,也都有他们的身影。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甲天下”。如今,登封市正在着力打造“世界功夫之都”,少林武术已经成为登封的一个无形的旅游标志和文化品牌,愿少林武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更加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