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四:天地之中
(2011-02-16 08:22:11)
标签:
嵩山天地之中登封告成周公测影文化 |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
四、天地之中
北京时间2010年8月1日7时48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我国今年唯一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被大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此,登封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天地之中”的文化符号,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保护。那么,为什么登封会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天地之中”呢?
古人认为,中心是阴阳交汇之地,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因此,中心学说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古人也特别崇拜中心地区。
由于古人对天帝神明的迷信和依赖,被视为“峻极于天”、“惟岳降神”的巍巍嵩山,就成为华夏族自我中心,俯瞰四夷的象征和标志。而居于“天下之中”,就有着天然的心理优势和尊崇地位。
实际上,中国古代对于嵩山的崇拜,与中国长期的“天地之中”观念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在登封市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有一个元代郭守敬为观测天象所立的观星台。在观星台之南20米的中轴线上,保存着一座石表,该表南向,下面刻五个大字:“周公测景台”,这是唐朝天文官南宫说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刻立的纪念性石表。这就是中国古人认为的“天地之中”的位置。
我们国家名为中国,我国各民族通称为中华民族或华夏民族,黄河中下游地区又长期以来称为中州、中原、中土,位于中原的嵩山被称之以“中岳”,这里面,与国人崇拜的“天地之中”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宋的陈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的开篇即这样说:“臣窃惟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
古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与其周围的部族或部族集团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合称“五方之民”,华夏族居中,所以又有“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说法。由此指出了华夏族所处的位置是五方之中的。
那么,这个“中”字从何而来?
追溯源头,“天下之中”理论的产生,则与夏商两代在以嵩洛为中心建都活动有密切关系。夏是黄帝部族中颛项的一支后裔,黄帝族发祥于嵩山周围地区。相传炎、黄之战,炎族败退四散,于是,黄帝族占领之地就被尊崇为天下之“中”,并经颛顼、尧、舜等发展成为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的核心区域。
夏部族因袭黄帝族的故地,仍然生活于嵩山周围地区,至夏禹时,夏部族凭借其居于四方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兼容并蓄四方文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说文》称:“夏者,中国人也。”夏王朝就是以夏都为中心,将其统治势力伸向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乃至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央、统治四方的政治地理结构。夏王朝建都实践中体现的“尚中”、“择中”思想,象征着“天下之中”思想在夏代的孕育。
夏亡商兴,商王朝统治中心区域,也在嵩山周围。商朝时,中心和四方等方位概念已确切形成。商人以自己的都城“商”、“大邑商”为中心,来确定“中”和四方的位置,四方以商为中心,因此又称“中商”,余者按方位,将属地属国分别称之为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无疑,商代关于中心和四方位概念的形成,对“天下之中”理论的孕育也做出了贡献。
正因为此,西周建立后,摄政的周公为了更好地安抚殷商遗民,统驭中原,准备将都城从偏居一隅的镐京,迁往地处中原、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洛邑。
迁都之事,顺从天意才能说服万民。在占星术盛行时,迁都必须说出一些道理。睿智的周公一方面大做洛邑位居地中,“王者必居中土”的舆论;另一方面,打出制订历法,发展农业生产的旗号,“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周公首创了“天下之中”概念,《史记·周本纪》云:“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人贡道里均。’”围绕营建洛邑,他还明确指出了“天下之中”的意义,认为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央,容易形成“四方辐凑”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便于四方诸侯贡赋,又利于镇抚全国。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1965年,陕西省宝鸡市贾村塬出土了一件青铜器——《何尊》。《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营建被称为“成周”的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这一重要史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意思是,我将居住此中国,自此治理民政。这是现存最早的带有“中国”名字的实物资料,也是最可靠的“中国”名字的由来,这个实物还告诉我们,至迟在商周时期,嵩洛地区就被称为“中国”。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由于这件青铜器极其重要,因此是我国64件永久不准出国展出的青铜“国宝”之一。
据《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寻找天地之中营造东都洛阳,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在周朝时,人们认为地是方的,南北长和东西宽都是3万里,周公在阳城夏至时立八尺竿量出日影为一尺五寸,按照当时“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说法,认为阳城立竿测影处距地的四边都是1.5万里,恰好是地的中心。
从此,周公终于在嵩山脚下的阳城(今告成)寻找到了“天心地胆”,还留下了千古称颂的周公测景台。现存登封告成观星台院内的周公测景台,虽是唐时为纪念周公在此地寻找天地之中而立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历史传承。使得嵩山地区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深深印记。
《周礼》记载:“日至之景(古时“景”、“影”相通),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从而把天地之中的概念,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周公测影的另一个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定下了一年四季中的夏至、冬至、秋分和春分。周公把表影最长的那天定为“冬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这一天日中,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长;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长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绕太阳一周定为一个“回归年”;在一年中,把两个日中日影长相等,昼夜时刻相同的日子,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后逐步总结出二十四节气,服务于人类的生产生活。
由此,嵩山周围作为“天地之中”的观念更加得到了强调和确认,因为这个地区古称豫,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在这里的国家,被称为中国。华夏民族被称为中华,正是由于古华夏族建都于嵩山周围一带,在四方之中,故称中华。而用的最多的就是“中原”,范围也越来越宽。如果说诸葛亮《出师表》中说的“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和谢灵运诗《述祖德》中说的“中原昔丧乱”指的还是嵩山周围的嵩洛地区,那么,宋代陆游诗中写的“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原指的就是以北宋国都开封为主的中原地区。今天,中原成了河南省的代名词。
专访周昆叔:
我们的讲的“天地之中”应该是一种传统文化。这种概念尽管在严格的科学观来讲,但作为总体来讲,依然是很有用的。虽然是文化中间,既多元又一体,是吧。一体即是统一,多元就有生命力,但是多元容易矛盾但是我们这既有多元又有一体它又不矛盾。它既能统一又能一体。就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文化在人们的心里面在起作用。在人们的交往中形成我们的一个整体的观念,这个观念对于使我们历代多元文化的统一是至关重要的。我可以这样讲,在中国的王朝根基中间是非常频繁的,但是每一个领头,来造反的,他的旗帜上,他的口号里面都是“我要统一中国”一朝一世不可能找到“我要分裂中国”。为什么?就是因为接受了我们自始至终的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中心。而且认可这个中心,在这个中心的统治下我们的国家在才能发展,才能更好、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好、更富裕、更文明。因此,“天地之中”这个概念对我们现在非常的重要,为什么我们国情是现在的这样,而不是别的西方的那样,告诉大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根本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就是我们的国家是认同有一个政权,始终是一个集中的政权来把我们的各个地方统一起来,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统一起来,来发展治理我们这个国家。
周代以后,“中国”一词开始频繁使用。《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说明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因此,嵩山天地之中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心理的积淀成全,也是中国天文科技发展的累积造化。木金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里,五行以“土”为贵,五方以中为上,嵩山在五行中正当“土”位,在五方中为天地之中。
后来,“中”的概念也从中原发展到了全中国的整个疆域,“天地之中”观念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上得到了无限的深化和延伸,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也正是这个概念,使中华民族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无论政权如何变迁,中华民族维护统一的概念,始终成为各个政权高举的大旗,也正是在这样的大旗之下,汉民族与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开创了中华文化千年的辉煌,并使中原地区始终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