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三:禹都阳城

(2011-02-15 20:42:54)
标签:

大禹

启母石

启母阙

阳城

杂谈

分类: 《天地之中——嵩山》

三、禹都阳城

 

长期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大禹一直是个神话传说人物,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使大禹逐渐从神话传说走向了现实:我们一直传说称颂的大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然而,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考古发现,嵩山都有大量的大禹活动文化遗迹。嵩山是大禹神话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大禹化熊治水、禹王锁蛟、启母化石、火烧蛟河等等有关大禹的传说故事,使大禹与嵩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体,登封,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

 

嵩山的主体山体称为太室山和少室山,为什么会叫这样的名字呢?

 

太室山下有一巨石,被称为“启母石”,相传就是诞生夏代第一任国君启的那块巨石。《汉书•武帝纪》颜注引《淮南子》的记载,很直接地讲出了大禹化熊的故事:“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这个记载很生动地记述了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相传由于大禹之父鲧治水的失败,舜任命大禹继承父业继续治理洪水。于是,大禹带着伯益、后稷等助手,经寒历暑,跋山涉水,走遍了九州大地。他们吸取了大禹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立足于疏导水流,开通河道,把洪水引入大海。

 

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为了加快进度,就化身为熊。由于不想让妻子知道自己变成黄熊,他与涂山娇约好听到鼓响再去送饭。有一天,大禹在凿山时,用劲过大,一块巨石崩落山下,正好砸到鼓上,发出“咚咚”的响声,正在专心凿山的大禹也没留意。而其妻听到鼓响,连忙前往送饭,到山下时,看到一头大熊正在拱山,大吃一惊:自己的丈夫怎么会变成一头大熊呢?她感到非常羞愧,提起饭篮就往家跑,大禹见到此景,连忙返身去追,快到家门口时,气急交加的涂山娇突然就变成了一块大石头。而此时涂山娇已近分娩,大禹思子心切,对着大石高喊:“还我儿子,还我儿子。”声音刚落,“轰隆”一声巨响,巨石崩裂,他的儿子从石缝中跳了出来,大禹由此把儿子取名为“启”。后来,人们就把涂山娇变成的那块石头叫做了“启母石”。如今,在嵩山万岁峰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块,就是传说中的“启母石”。

 

涂山娇去世后,其妹涂山姚就代替她抚育刚出生的启,同时也承担了照顾大禹的职责,后来大禹又和涂山姚成了亲,为了方便开凿轘辕山,把洪水从伊洛河流归大海,他们就把家搬到了西边山下。因此,后人把姐姐涂山娇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太室山,把妹妹涂山姚住所后的山命名为少室山。

 

东汉之前,人们就根据此类传说,分别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下,修建了启母庙和少姨庙,纪念帮助大禹治水有功的涂山娇和涂山姚。东汉时,人们又分别在庙前修建了启母阙和少室阙,此二阙至今仍屹立在嵩山脚下。阙上的浮雕今天仍然清晰可辨,有鲧画像、大禹化熊、启母化石等,更为重要的,是阙上面的铭文里,对鲧、禹的治水和涂山氏的功绩都有叙述。

 

唐代,武则天封禅嵩山时,还封启为齐圣皇帝,封启母涂山娇为玉京太后,封涂山姚为金阙夫人。

 

除这些之外,嵩山周围还有“大禹娶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禹铸九鼎”、“禹生鲧腹”、“启母还阳”、“盗土治水”、“舜王访贤”、“负黍厅对”、“崇伯点化”等等神话传说故事。正是这些神话故事,使大禹在嵩山的事迹丰富而多彩、鲜活而生动。

 

今天,嵩山地区还有很多有关大禹留下的文化遗迹,并以地名、村名等形式保留了下来,许多一直沿用至今。如阳城区,是从告成镇分出时因是阳城故地而得名;轘辕关,相传是大禹治水时开凿的;徐庄乡的禹洞河村,相传因大禹治水时经常在禹洞里讨论治水方案和休息,所以附近的小河就被命名为禹洞河,村庄被命名为禹洞河村;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的康村、宋村、任村、贾村等,因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火烧蛟龙烧焦了河岸,所以现在仍称作“一溜儿焦(蛟)河”等等。根据这些历史传说故事,登封市在进行市区建设时,一些道路的命名也都体现了大禹文化的特征,如大禹路、阳城路、启母路等等。

 

大量的古代史籍文献记载,也印证了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生活的事迹。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太平御览》卷39引韦昭注:“崇、嵩古字通。夏都阳城,嵩山在焉。”说明夏的兴起是从嵩山开始的。

 

《国语·周语(下)》云:“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太平御览》卷115引《帝王世纪》说:“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伯即一方之长,在此指部族首领或古国的国王,因其活动在嵩山一带,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鲧。

 

这些史籍文献的记述,把人们的视线指向了嵩山,也指向了嵩山脚下登封东南的告成镇。那么,告成会是大禹所建的都城吗?这必须有考古发掘和实物证据才能确定。那么,在嵩山周围的考古发掘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事实呢?

 

根据文献记载,为寻找夏墟,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的考古学家便开始在登封告成镇进行考古发掘和调查。1959年,发现了王城岗遗址,当时称为“八方遗址”,在遗址内发现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1975年至1982年,在“八方遗址”发现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小型城址的东西并列的城址(后来称之为“小城”),同时还发现了青铜器残片、文字和10多个奠基坑等。城址内木炭的碳14测定年代约在公元前2050年前后,正与历史上夏文化的开始年代相近。同时,又在告成镇的东北部调查并试掘了一座春秋战国至汉代的古“阳城”,在许多战国陶器上,发现有印制的“阳城”和“阳城仓器”的篆体陶文戳记,表明东周时期的“阳城”就在登封告成,为禹都阳城在王城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旁证。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等提出,这里极有可能是禹都阳城,理由是王城岗所处的位置,恰恰与文献上所记载的禹都阳城在“嵩山之阳,箕山之阴”相吻合,这里是1949年以来确认的第一座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

 

然而,这时发现的这个遗址,与国内其它地方发现的同时期的遗址相对,面积还相对较小,如果就这样断定它是大禹所建的都城,并不能令人信服。

 

就在考古界对此进行激烈争论之际,2002年至2005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课题组采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对王城岗遗址重新进行发掘,在这里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的带护城壕的龙山文化晚期大城址,这是目前在河南境内发现的最大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这次发掘出土了龙山文化晚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还发现有祭祀坑、玉石琮、白陶等重要文物遗存。经过碳14采样测定,推定大城城墙年代上下限的中间值为公元前2055年,与文献推定的夏之始年大致相符。经过多学科众多专家的联合攻关,最后夏商周断代工程委员会宣布:王城岗是夏朝初期都城即禹都阳城,约在公元前2070年。从而为禹都阳城的说法作了科学的定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