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图片

标签:
风穴寺摄影香积寺白云禅寺汝州杂谈 |
分类: 故乡 |
在寺后的“望州亭”上,整座寺院尽收眼底。站在这里前望,可以一直向南看到汝河岸边的汝州城。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管王维的这首诗是写的陕西西安的香积寺,还是写的河南汝州的香积寺,只要你到过汝州的风穴寺,再与此诗一对照,一定会感叹:风穴寺的景色,与此诗对照起来,是那么地严丝合缝,简直就是“量身定做”的一般。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风穴寺位于汝州市北9公里的山区,北西东三面环山,南面山口正对汝州市区。一进入山口,一路沿溪而上,蜿蜒曲折数里才能到达山门,“数里入云峰”,可谓是真实的写照了。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风穴寺周围的山,多为荒山秃岭,而紧临风穴寺的山,却是树木繁茂。从山口通往风穴寺的小溪旁,也是树木参天,一路荫凉。在唐代,到这里的人应该很少,“无人径”虽有夸张,但应该基本符合事实。风穴寺内有座七祖塔,是纪念唐代一个叫贞禅师的和尚在此地植树有功而建的,据说是唐玄宗所封,因此可以想像,那时候这里的山上,一定已经林木茂盛了。风穴寺现存一口宋代的大铁钟,相传有9999斤重,远近闻名,今天还悬挂在悬钟阁上。虽然宋代的钟不能出现在唐代,但谁能保证不是因为前朝此地就有了钟而且远近闻名,后来因各种原因大钟毁坏,在宋代重铸了呢。历代以来,风穴寺的大钟都名声在外,“风穴晚钟”一直是汝州八景中的重要一景,可以说,大钟对于风穴寺来说,是由来以久了。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从山口到山门,小路都是沿着蜿蜒曲折的小溪而行,溪水在大大小小的石头中穿行,就形成了呜咽的响声。而小溪旁的青松,在夕阳的映照下,在秋天里显得格外冷清。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在风穴寺大门外右侧,小溪在这里汇集成一小潭。傍晚、古寺、晚钟、空潭,在这里制造了一个安祥、富有禅意的风景。
不多说这首诗了,风穴寺以前在博客里也曾写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c5425010003cs.htm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4c5425010003cx.html)也不多缀述,把这次前往拍的照片贴此,让各位博友欣赏一下风穴寺及其周围的风景。
这是通往风穴寺的小路及其小溪,风景幽静而迷人。这座小桥是通向下塔林的桥,一过桥就是风穴寺下塔林,向数十座元明清各代的塔。
下塔林一角。
下塔林中一座造型独特的石塔,建于元代。
下塔林一角,与少林寺塔林比起来,显得有点荒凉,不过既然是历代和尚的安息之地,宁静些也许更符合其身份。
门内回拍。风穴寺不依中轴线建筑方式,是一座园林式寺院,这在国内各寺院中尚不多见。
中佛殿,建于金代。殿内安放有一通五代的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重修寺院的情况。
七祖塔,著名的唐塔。风穴寺里重要建筑有唐塔、宋钟、金佛殿。
换个角度看七祖塔。
悬钟阁,在其它寺院里一般叫做钟楼,也许正是由于风穴寺里这口大钟特别重要,因此才这样称之。另外一般情况下,有钟楼必有鼓楼,可在风穴寺却一点也没有鼓楼的足迹。由此也可以看出此口大钟的重要性了,在当地方圆百里之内,都有着关于此口大钟的种种神秘传说。
宋代大钟,相传重9999斤,是用土礅法吊挂上去的。
悬钟阁内的光影。
寺后别有洞天,是另一种园林景观。
环境幽静,是夏天避暑的地去处。
外面闷热难耐,这里却凉爽宜人。
大慈泉全景。从后面有台阶通向寺后的望州亭。
寺与山浑然一体。
“望州亭”上的兽脊。
望州亭,明代建筑。
悬钟阁一角。
从这个角度看七祖塔。
矗立于寺东半山上的“奎光塔”。“奎光夕照”也是当地一景。
登到山顶看寺院。
夕阳下的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