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原文化郑州文化年轮后记 |
分类: 郑州文化年轮 |
随着在博客发完全部内容,文字部分也最后定稿,版面设计基本完成,翻译的第一稿已经译出(个别部分由于后期改动较大,还需要重新翻译)。总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到中旬前后就能见到书了,可以说比大家的预想要更顺利,时间上也提前了许多。
能够如此顺利地开展,主要得力于年过花甲的老部长的各方督促和辛勤努力。期间他穿梭于宣传部门、翻译者、版面设计者和我单位之间,征求上级有关部门对书稿的意见、建议和看法,然后到我单位与徐老师一起商议修改意见,研究解决领导们提出的新想法新建议。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文字稿中写到的内容,及时去查找相关图片,个别图片甚至还要到现场去补拍……可以说,没有老部长如此辛勤的奔走,就不会有如此顺利的结果。
终于定稿了,心中的那份忐忑也终于归于平静。回过头来想想得失,觉得还是有可以总结的地方。
接到任务时,确实还存在着几分是否能按要求顺利完成的不安。但说实话,毕竟是自己相对熟悉的题材,又是自己平时非常关注的题材,有一些自己在博客里还写过,因此,还怀着几分期待和跃跃欲试。
开始着笔时,还有点不知从何处下手的感觉,写过两三篇后,仍感觉这样写下去与以前的文物介绍没什么区别,结构上仍然非常零乱,每篇都很孤立。直到有个晚上突然想到以《郑州文化年轮》为书名,每篇的小标题都以距今的时间距离为题,用时间把每篇串起来,从而形成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郑州的文化表现、文物展现,才使思路突然打开,一下子豁然开朗起来,整本书都由此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比较满意的另一点是,没有就文物说文物,而是从文物出发,去写其时代的文化和历史,即表现出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比如黄帝故里,本来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但写的时候,主要写黄帝在中原地区建功立业,把时间提前到了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写启母阙,从传说中的启母石入手,写大禹文化和夏初文化,同时把几个遗址的情况也带了出来;写观星台,本来是元代的东西,也提前到西周时期,从而可以突出表现中国文化中的“天圆地方”的文化精髓……因此,许多篇章打破了以前人们习惯于从文物着手的写法,觉得还比较有新意。
比较满意的另一个地方是,文字与图片虽然互为补充,但又相对独立,文字不是图片的说明,图片不是文字的配图。但同时又相得益彰,互相映衬。有些文字地方没写的,有图片来展现;有些图片没法表现的,用文字来表达,达到了相对完美的结合。
一个意外的收获是,虽然没有从事图片的拍摄,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对摄影又有了许多新体会和认识,许多以往自己去过的地方,也拍摄过许多图片,但想起来,还有许多该拍的没有拍,或者拍摄的角度,画面等,真要严格要求起来,都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
当然,现在想来也有自己不是很满意的地方,比如,“散文语言”特色不很明显,文字朴实有余,优美不足;个别章节没有突出其文化和历史价值,有就文物说文物的现象;还有的可能没有将文化的最闪光点突出来等。
以上总结,算是《后记》,仅贴于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