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前:织机洞——“郑州人”最早的“家”
(2008-08-23 17:15:02)
标签:
郑州文化古迹织机洞先民河南第一洞化石杂谈 |
分类: 郑州文化年轮 |
稿子拿过去向有关方面征求意见了,同时还要给翻译和设计人员留时间。我除了再写一个《序》(当然到时这个序不会用我的名字)外,基本就完成任务了。从今天起,按目录顺序把所有内容都贴到这里,由于图片不是我自己拍的,除个别我自己以前拍过的图片可以发上外,大部分就不能发图片了。
10万年前:织机洞——“郑州人”最早的“家”
站在21世纪的今天,郑州展现给人的,是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都市,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和谐相处:远古与现代、厚重与奔放、内敛与繁华,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拂去历史的尘埃,当我们试图去探索郑州的发展年轮时,我们不仅会问:郑州地区什么时候开始有人类活动?史前的郑州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郑州西南40多公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洞——织机洞。
织机洞在荥阳城南20公里的王宗店村北的一条小河边。那一带丘陵绵延,土地贫脊。但就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中期以后,文物工作者在这个叫做“织机洞”的山洞内,发现了深达24米的文化堆积层,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及仰韶时期的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从而确定了距今10万年左右,早期人类曾长期在这个洞穴内聚居生活。
10万年前的人类?那应该是古代猿人还应该是“现代人”?专家认为,织机洞遗址的发现,正好为中国人类是从中国最早的猿人发展而来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许多专家认为织机洞遗址是“中国猿人文化的继承者和连续发展的结果”。
经发掘,这里发现用火遗迹17处,出土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砍砸器、雕刻器、石锤等石制品2万余件,大角肿骨鹿、斑鹿、中华鬣狗、獾、鸵鸟、披毛犀、丁氏鼢鼠等动物化石2000余件,并发现大量经过加工的兽骨和鬣狗粪化石。经中科院地质研究所专家考察确定,其上部第4层为距今10万年的第一埋藏土,下部20米堆积层则早于10万年。说明从10万年前至1万年前,都有先民在织机洞里活动,甚至到汉代时还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是我国尤其是河南地区的第四纪洞穴沉积重要发现,也是追溯发达的中原古文化渊源和恢复中原古环境及探讨其与人类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织机洞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10万年前的郑州先民们的生活画面:他们已经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取暖和驱赶野兽侵袭,使用自己制造的砍砸器来生产出生活所需,打猎和采集是其主要的生存方式,他们已经懂得用兽皮去缝制衣服,也偶尔到河流里去捞取鱼虾……
织机洞是中国北方地区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遗存最丰富的十万到二万年间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文化面貌传承性极其明显,是中国猿人文化的继承者和连续发展的结果,被誉为“河南第一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