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纪录片遇上记录骗 ---兼评@柴俊为 先生吐槽央视纪录片《京剧》

(2013-06-08 19:23:13)
标签:

京剧

纪录片

柴俊为

卑劣

缺陷

分类: 【寒石坊醉贤铺】
当纪录片遇上记录骗 <wbr>---兼评@柴俊为 <wbr>先生吐槽央视纪录片《京剧》

最近几日,文艺青年开始将关注力集中于一部由央视出产的纪录片《京剧》。应该说,商业社会的气息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每个细胞中,在这个片子的前期营销中,无疑是成功的。吊足了清新、文艺们的胃口,也因此,一经播放,赢得了至少在文艺圈中的高收视率。

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此类片种在视觉感官上加了分。占据着中国最大的传播平台,花费着不菲的拍摄资金,用着公、私两道最权威的宣传企划,在中国,这部片子想不成功都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真的,真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还是重新普及一个概念。即纪录片究竟是什么?百度百科上说: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维基百科上说: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与纪录片相对的是故事片。纪录片(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演员来表演。在纪录片中表现的人、地点、情况应该与实际情况一致。由此看来,其概念的公认点应该毫无异议的了,那就是,真实!回到《京剧》中来,我们且不管那些华丽的包装如何炫目,主创团队如何强大,我们只是想问,它的出发点,叙述史实的铺设点有这个最初始的基础吗?!答案其实通过前五集的播放,已经显而易见。其中,对其点评针针见血的莫如@柴俊为 先生的每集吐槽。详情不赘述,有心者可参见柴先生的原博文:http://blog.sina.com.cn/u/2682762451

就我本人而言,实事求是,并无多资格来评点该片中的缺陷。因为,我对京剧这门艺术连一知半解的层次都未达到,科学上定义为“血空”。然而,当一部定义为纪录片的影视作品,却用着常人一般知识都能破解的漏洞,还在穷其言辞,为其张目的时候,我笑了。由此,我又想到了@柴俊为 先生。原谅我在此不尊重他,不尊重这位在戏曲界兢兢业业,以追求京剧本源以及带着洁癖思维去研究其理论和史实的大家。我这里要说他成了蚍蜉。固然,他的本意也可能只是作为职业习惯,抑或是对这门艺术顽强的守护者本能来倾吐自己的眼见之不能。固然,@柴俊为 先生的点评如锥、如针、如刺,但依然穿不透这个所谓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哪怕一毫米的表皮。只是因为,近十数年来,文艺的潮流已然是谁花钱,谁占有优势传播平台谁老大。电影、电视剧,综艺秀无不如是。现在,作为正史的重要载体,纪录片也开始沦陷。这点上,无疑那个团队做到了,卑劣如此。btw,即便是社会史,谬误更多矣。此等劣片需花费2年?巨资所耗何人何处?我腹黑。

央视,这个中国传媒界的庞然大物。并非都是一无是处,仅就纪录片而言,爱好者们谁都不会忘记当年《话说长江》的大气磅礴,合资《丝绸之路》的沧桑悠长,到《当卢浮宫遇上紫禁城》的美轮美奂,以及《舌尖上的中国》如此垂涎欲滴。并不是这些完美无缺,但遵循着艺术良心,史实道德,这些片子可谓大制作,让人信服而爱不释手。我将其称之为,纪录片。

而坝毁蚁穴,一部《京剧》却将这些年来无数前辈先贤建立起来的功业,一下子变成了只是被踩踏的肩膀。《京剧》,多么恢弘大气的名字,让世界都为之倾倒的舞台艺术,却成了肉烂嘴不烂的鸭子们卖狗肉的旗幌。甚至那些文案,无数语文老师在我们开蒙时期,就告诫的词藻砌墙,也在此片中运用之极。相声演员一句点评就可将其打回原形:说人话!悲耶,笑乎。我将其称之为,纪录骗。

时光清寂,黑夜只为黎明守候,每一次洇笔,都是一篇自毁前程的功名卷。决东海之波,只是在每个渡口挥手作别;罄满天云霞,写意的烟火也许是那块地方着了火。何为记录,谁在记录,我们又在记录着什么。聆一曲流韵,坐看红尘唱歪古今。如此记录,长歌当哭,京剧当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