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瘦马---听得是神马玩意儿
(2012-10-13 13:39:56)
标签:
高德明上海规矩套子老老年相声专场文化 |
分类: 【寒石坊半醒亭】 |
昨儿听了五块活,分别是《相面》、《规矩套子》、《拴娃娃》、《老老年》、《师傅经》。块块传统活,看着水单子,窃喜,这场给东西。不安,这能说得好吗?
两个半小时后,结论便已经放在这了。喜忧参半,甚至于忧还多些。
《相面》,刨去口音痕迹,忘词,‘吃螺丝’(滚口),撞纲外,算是中规中矩。可问题是就这三条,还是相声吗?足以致命。另外,相声不是光背词,语气转承,手眼心法步无一不是配合着口说的内容而变化的。作为演员,你是饰演的以你的名字而演绎的角色,死背词,跳出戏外,那叫旁白音。整场也就是瓢把的二,三分钟铺纲显得还行,稍显稳当,看得出下过功夫了,只是不到位。
《规矩套子》,老毛病,没身上。一使身段,便可见基础之薄弱。此段虽然雷子不断,但很显然,硬掰。活保人的迹象很明显。怎么在台上做身形的时候,让人觉得不是夸张的做作,一站便是松,一走便是风摆柳。这个需要下很大的功夫。作为外行讲话,有时间去看看戏。京剧给了我们很多现成的不发身段。感谢科技时代吧,现在视频累累,那么多高人的演绎放在那儿,就看你学不学了。只是那几秒钟的走路,只是那一刹那的眼神。另外,甲的发声方法也值得商榷,过正的普通话是说不好相声的。北方俗语的俏皮劲儿全然消遁。
《拴娃娃》,中规中矩。但甲没夯头,遮了不少彩儿。乙天生喜脸,且看得出这活初对,二者在接肩膀的时候,很多该使相出活翻包袱的时候,就差一口气,戛然而止。雷子不响,龇牙居广。这是一块撒活,还是活保人占了便宜。
《老老年》,惨不忍睹。唯一能感受到的,是演员下了大工夫,去琢磨,研究过本子。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因为研究得方向明显跑反了,造成了这段活一泥到底。首先来说,老老年这个活本身就是个难度极高的活,而且说实在话,会说不难,但致工致令能说下来的有几个?更何况,这就是个传统活,没有金刚钻真别揽瓷器活。什么意思呢?现在有个不好的潮流,就是喜欢动本子,根据时下热点,塞包袱无可厚非,但动结构,动纲可就是大能耐了。没学会爬,就不会走,不会走,肯定跑不起来。这是客观规律,传统都没好好压过,如何就能推陈出新?!
相声的巧妙在于合理的推进,不合理的解释,那样才能出包袱,观众才会咧嘴、龇牙、起尖带掌,大咔擦,掀房顶的效果。本场活恰恰是违背了这一钢铁般的规律,想找个秦始皇的包袱口?装文人的姿态入活?错了,首先来说,这是温活,不是文人活。这是评哏活,不是撒活,肆意塞纲,那就叫硬攒了。现在的本子一般是以乾隆年间入活,为什么,因为观众接受那个年代所谓歌舞升平所谓时代背景,为以后的桥段做好铺垫。而高德明,王长友更是以一段年代历朝(打尧舜开始)的小贯进活,将观众带入那个老老年的情境。而以秦那个兵荒马乱年代进去,本身的纲口已然不知所云。实事求是的说,到搅屎棍的时候,还真算可以。但以后的活又匪夷所思了,到底是老老年还是老新年?越纲如此厉害,难道自己在做本的时候,是本身就想做成穿越剧不成?先把猪和豆腐的事儿咱先整明白了,再干点别的不成吗?时代背景和包袱情节的结合不是那么容易就被置换的!哪儿就别墅和公寓楼了?即使攒这个包袱,也没琢磨明白,谬错比比。
高德明,王长友电台版17分钟左右,陈鸣志,邓继增茶馆版也就27分钟左右,我不知道使活的二位先生好好,认真的听过没有。想来扒过高、郭那版(也是惨不忍睹的活)。做了整整45分钟,说不好听的,还真的是观众好弄,反正就我座儿的附近,哈欠连连,小话小声窃窃。。。
《师傅经》,全靠此救场。收底个人喜欢。不足的是,群口的时候,也是夯头不到位,戚先生声音眦了。
传统活难做,但说相声的,还真得必须做。因为这是本,这是源。而且只有在说好传统,别先去想着越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推陈出新。
在上海这个环境下,整场全都是传统名活,难度系数达到九的段子,着实不易,继续加油吧。
如果传统以古道来形容的话,那就以这个收底作为本文结语:古道西风瘦马,踉跄不已,还靠底活救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