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寒石坊冰凌集】 |
普通的字典上对死亡的解释只有短短九个字。但它的真正涵义却让人类恒久思考着。
曾经《读者》上,看见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主人公是个医生,在某种意义上,也似乎只有医生更有权利来表述这个命题。
他讲述一个产妇在临进产房时还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几个小时后,医生出来,告诉丈夫,她与孩子都永远睡在了手术台上,并没有过多的文字渲染,丈夫只是安静的在医院的走廊里坐了几个小时,然后沉默的去办理应该办的事。只是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把一个生者对死亡的无奈与悲痛,淋漓尽致的勾勒了出来。
早于某一时刻,我感到死亡的实质,那么压抑的,促使我们无言来表达它。
我印象里的死亡是昏黄色的,像儿时相册里的那几张旧照片。这也许是我第一次与它亲密接触时候残留的感觉。
我童年时,还没弄清楚死亡的真谛。死去的是我最小的舅舅,上海第依次电话改号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他很年轻,不到40岁吧?我已记不太清他的样子,但对他的突然去世却一直铭记如今。他是因为感冒吊针引起心肌炎突然身亡的。突兀的,大人们很悲痛,我却只是觉得惶恐,因为发现自己觉得惶恐而导致感到恐怖。我躲在黄昏后的门框里,门外有淡黄的阳光,射在我的眼睛上,于是,我看到死亡,真正美丽的黄颜色。啊!死亡,在童年时,它只是我感到惶恐的一件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对死亡的概念,它让一个每天都会出现在眼前的人,瞬间消失,而且永远都不可能再出现……
之后的岁月里,我身边陆续许多人如此失踪,但也许他们和我有着或者没有着什么样的瓜葛,促使我也无法真正体验到死亡代给我的震撼,相反的,看的多了,我居然变的麻木起来。于是,大了点,在印象里,死亡便只是成了一种形式。
别说我冷漠,别怪我懵懂,或者无情,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死亡。死,并不是人类的专利。每天,每时,每刻甚至是每瞬,这个世界都会有一样有生命的生物被毁灭,它们多数是被谋杀的,被人类所谓的发展,残忍的剥夺了生的权利。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自己从死亡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去呼吁人们保护还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生命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剥夺另一样东西生存的权利,人类也不可以。
时至今日,我并不对父亲有着更深的感情。也许那小时候的打骂过甚的原因。
但他是一个好人,一个那个时代被值得称赞的人。无尽的加班,无数的奖状;无尽的谦让,无数的憨厚的一笑。。。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却没有一丝家庭责任感。记忆中,那昏黄的手指,那始终袅绕在他或者我们头顶的蔼蔼烟雾。
躺在病床上,他已没了意识与思想。再也没有了青年炉炉长的豪情,再也忆不起汗水与喘气中抽起半截烟的幸福。他只是睡在那里,一直睡,一直睡,从此再也没能醒过来。
我终于体会到死亡带给我的悲伤。不是因为亲人离去的痛苦,而是感到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那满是伤痛的生命还在努力与死神抗争的震撼。那是对生命的崇敬。
死是绝决的,而生也是顽固的。
我坚持不让母亲进太平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老人家的哭,哭的那么伤心,从呜咽直到倾盆而下。我终于知道,原来死亡可以让大人变成孩子。
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都会告诉人类,死后灵魂会回归到一个地方,好人升上天堂,而坏人则是地狱。
《熏衣草》里陈慧琳饰演的女孩,每天会在闹市区买一个气球,在上面写上文字,并在午夜十分放到空中。气球在高耸的楼中穿梭,也许它真的能飞到天堂。告诉她的男友,她有多么想念他。而我一直相信,我的爷爷也一定幸福的生活在那里。
气球很轻,如果想飞到天堂,那灵魂一定要比气球还轻,所以我常觉得死亡并非那么沉重,它很清凌,它只是被生者带进了太多的感情才会显得笨拙起来。而失去了这些感情,它又是那么冰冷,它该是温暖的,像暖暖的熏衣草的味道,扑在死者的身上,刻在生者的心里。
没人能定好死亡的时间,它总是突兀的,忽然一下子敲进你的头脑,让你不知所措。
舅舅的去世并未我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当他的味道还沾染在我的衣襟上,他却已经在这个世间化为一小簇灰烬了,只留下生者的眼泪与无边无际的回味了。
如果讲舅舅去世前,我只是个小孩子,那叔叔的死,却是让我思考起来。我稍稍懂得了死亡,它是一块石头,一下子落进了深不见底的井里,只激起一点白色的水花儿,身躯却一直一直往下沉。不见底啊,不见底,原来死亡是无边无际的疼痛。
生与死总是被人拿来对比,因为无生即无死,与生时的喧嚣相比,死亡是安静的低吼。
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对与个人来讲,死亡让我们生前努力争取的一切瞬间消失,任何东西都不在属于我们,但我们的孩子会延续我们的生命,也许正因如此,上帝让我们生育,用我们的血肉塑造出另一个我们,来延续我们生时没完成的理想。短暂的生命连着生命,才创造出今天完美的人类社会。
人总会死,一般都是轻于鸿毛的。
轻于鸿毛者,乃凡夫俗子,为自己死,可惜,我们都是。
死有很多种,一件小小的事故都会导致生命的消逝。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该去排斥它,沏杯茶,放上一首优美的音乐,我们终会走向生命的终结,这是任何活着的生物都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要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杞人忧天,不如静静去面对它,欣赏它。
曾经《读者》上,看见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主人公是个医生,在某种意义上,也似乎只有医生更有权利来表述这个命题。
他讲述一个产妇在临进产房时还紧紧抓住丈夫的手,几个小时后,医生出来,告诉丈夫,她与孩子都永远睡在了手术台上,并没有过多的文字渲染,丈夫只是安静的在医院的走廊里坐了几个小时,然后沉默的去办理应该办的事。只是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把一个生者对死亡的无奈与悲痛,淋漓尽致的勾勒了出来。
早于某一时刻,我感到死亡的实质,那么压抑的,促使我们无言来表达它。
我印象里的死亡是昏黄色的,像儿时相册里的那几张旧照片。这也许是我第一次与它亲密接触时候残留的感觉。
我童年时,还没弄清楚死亡的真谛。死去的是我最小的舅舅,上海第依次电话改号的领导小组成员之一。他很年轻,不到40岁吧?我已记不太清他的样子,但对他的突然去世却一直铭记如今。他是因为感冒吊针引起心肌炎突然身亡的。突兀的,大人们很悲痛,我却只是觉得惶恐,因为发现自己觉得惶恐而导致感到恐怖。我躲在黄昏后的门框里,门外有淡黄的阳光,射在我的眼睛上,于是,我看到死亡,真正美丽的黄颜色。啊!死亡,在童年时,它只是我感到惶恐的一件事情。
这是我第一次对死亡的概念,它让一个每天都会出现在眼前的人,瞬间消失,而且永远都不可能再出现……
之后的岁月里,我身边陆续许多人如此失踪,但也许他们和我有着或者没有着什么样的瓜葛,促使我也无法真正体验到死亡代给我的震撼,相反的,看的多了,我居然变的麻木起来。于是,大了点,在印象里,死亡便只是成了一种形式。
别说我冷漠,别怪我懵懂,或者无情,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死亡。死,并不是人类的专利。每天,每时,每刻甚至是每瞬,这个世界都会有一样有生命的生物被毁灭,它们多数是被谋杀的,被人类所谓的发展,残忍的剥夺了生的权利。如果可以,我更希望自己从死亡的悲痛中解脱出来,去呼吁人们保护还挣扎在死亡边缘的生命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剥夺另一样东西生存的权利,人类也不可以。
时至今日,我并不对父亲有着更深的感情。也许那小时候的打骂过甚的原因。
但他是一个好人,一个那个时代被值得称赞的人。无尽的加班,无数的奖状;无尽的谦让,无数的憨厚的一笑。。。以今日的观点来看,却没有一丝家庭责任感。记忆中,那昏黄的手指,那始终袅绕在他或者我们头顶的蔼蔼烟雾。
躺在病床上,他已没了意识与思想。再也没有了青年炉炉长的豪情,再也忆不起汗水与喘气中抽起半截烟的幸福。他只是睡在那里,一直睡,一直睡,从此再也没能醒过来。
我终于体会到死亡带给我的悲伤。不是因为亲人离去的痛苦,而是感到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用那满是伤痛的生命还在努力与死神抗争的震撼。那是对生命的崇敬。
死是绝决的,而生也是顽固的。
我坚持不让母亲进太平间。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她老人家的哭,哭的那么伤心,从呜咽直到倾盆而下。我终于知道,原来死亡可以让大人变成孩子。
不管是佛教还是基督,都会告诉人类,死后灵魂会回归到一个地方,好人升上天堂,而坏人则是地狱。
《熏衣草》里陈慧琳饰演的女孩,每天会在闹市区买一个气球,在上面写上文字,并在午夜十分放到空中。气球在高耸的楼中穿梭,也许它真的能飞到天堂。告诉她的男友,她有多么想念他。而我一直相信,我的爷爷也一定幸福的生活在那里。
气球很轻,如果想飞到天堂,那灵魂一定要比气球还轻,所以我常觉得死亡并非那么沉重,它很清凌,它只是被生者带进了太多的感情才会显得笨拙起来。而失去了这些感情,它又是那么冰冷,它该是温暖的,像暖暖的熏衣草的味道,扑在死者的身上,刻在生者的心里。
没人能定好死亡的时间,它总是突兀的,忽然一下子敲进你的头脑,让你不知所措。
舅舅的去世并未我十分沉重的打击。但当他的味道还沾染在我的衣襟上,他却已经在这个世间化为一小簇灰烬了,只留下生者的眼泪与无边无际的回味了。
如果讲舅舅去世前,我只是个小孩子,那叔叔的死,却是让我思考起来。我稍稍懂得了死亡,它是一块石头,一下子落进了深不见底的井里,只激起一点白色的水花儿,身躯却一直一直往下沉。不见底啊,不见底,原来死亡是无边无际的疼痛。
生与死总是被人拿来对比,因为无生即无死,与生时的喧嚣相比,死亡是安静的低吼。
每个人都害怕死亡,对与个人来讲,死亡让我们生前努力争取的一切瞬间消失,任何东西都不在属于我们,但我们的孩子会延续我们的生命,也许正因如此,上帝让我们生育,用我们的血肉塑造出另一个我们,来延续我们生时没完成的理想。短暂的生命连着生命,才创造出今天完美的人类社会。
人总会死,一般都是轻于鸿毛的。
轻于鸿毛者,乃凡夫俗子,为自己死,可惜,我们都是。
死有很多种,一件小小的事故都会导致生命的消逝。正因如此,我们更不该去排斥它,沏杯茶,放上一首优美的音乐,我们终会走向生命的终结,这是任何活着的生物都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要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杞人忧天,不如静静去面对它,欣赏它。
前一篇:守望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