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寒石坊冰凌集】 |
很想再写点什么,况且思维如月水一般的弥漫。余晖未尽。却一头掉进沈先生的《边城》里。乡愁却一缕一缕浸过来。正应了西方的一句妙语:“诗人向他自己说的话,被世人偷听了去。”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一时觉得他们就象宗祠或者佛庙。思绪里忽然起了一阵凉风,飘飘的竟吹远了宗祠或者佛庙的神秘,散尽崇山峻岭之中的满目萧索之意。
宗祠或者佛庙于我,感观上一直是壁垒森严的。周围常有密密丛林,也有环水。建筑样式怪异,神秘,空洞。我常常想:它是有思想的。
我们这个年龄,幼时大约都体味过一种简单的传承:衣服的传承。兄弟姐妹,相互传承一件衣服。很旧。也过时。肥瘦宽窄不论,竟蛮好。象那时玩的击鼓传花。往往是在春天踏青时节,一溜淘气的笑声圈一圈,由老师击鼓。鼓点停,花在谁手中,就由谁受罚。却不罚做苦役。唱支歌,跳曲舞,背首诗。简单,有序。虽满脸桃红,形态有些窘。竟兴奋异常。没有花的阴戚之叹,亦无雨打梨花的调子。只是笑声在操场上一阵阵打滚。
谁也没有注意闹市中隐藏的那座佛庙。那时还不甚雍容。
其实我是去过佛庙的。几个学童吟着唐诗一溜青烟。摸着四大金刚的铠甲爱不释手,菩萨似乎微笑不语。我们就在她的手心里划道道。看她还是微笑不语,急怒,继续划着道道。当然最后只能在僧人的怒喝与厉视中逃之夭夭。只记得当时我余怒未消,还在佛庙大门上阴毒地写过一行字:魔鬼的地狱,人的天堂。
现在想来,似乎菩萨的衣服都是会说话的。每一处皱褶里都藏有神秘的文化。神秘的佛性文化。
佛学其实不仅仅是宗教。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抵都从佛经里提取过养份。王阳明从佛经里受到“知行合一”的启示,遂名动天下,传承后世。中国文人常与僧道为友,出入山林庙舍。并不是简单地想逃避什么,而主要是追随着一种文化而去。
按照佛经记载,教师进修的制度就是释迦牟尼佛首创的。如孔老夫子一样,“教不倦,学不厌。”他当年也有许多成就可瞩的学生。这些学生分派到各地去教学,但每一年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要回到老师身边,称为“结夏安居”。我们可以理解为“知识复读”。那时印度从四月半到七月半淫雨霏霏,在外教学不方便,所以统统回到老师身边,接受老师的再教育。同时,学生之间也可相互磋研。类似现在的教师进修。
这是应该的。佛学就象一座移动的宗祠,这是我认为的二者的兼容性。因此佛学的伟大在于它的传承方式。合理的,有序的,具前瞻性的传承学习是文化延续的根本。
因为,有宗祠的地方,都会有宗谱,记录了几百年的家族史。完整。可信。但靠什么传承下来呢?------是靠一部无形的宗族教育法。有几分宗教的影子,有几分复苏人性的召唤。却没有提到文化。这里可能有一点暗示:并不能奢望每一代的子孙都会记得烧香,加之宗祠自身的悭吝脾性,因而大部分竟衰败了。
试想想:宗祠或者佛庙的肚里装的香炉、烛台、幔帐、银器。。。。。。没一件是它自己的,它会有什么道德和传统可言呢?
道德是醒世的道德;传统是习惯的传统。
道德的宗祠或者佛庙不是时间冲刷的马桶,虽然蹲踞着,也还有它自己的威严。
所以,我还是很怀念充满道德和传统的孩提时代。如今站在那里,却只余下惘惘的荒凉了。
前一篇:小鸟
后一篇:天堂里会有马季的宇宙牌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