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寒石坊冰凌集】 |
“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钱穆先生如是说。
细细想来,这可能就是中国的文明与希腊的文明起点时的大不同了。当思考文明的命题时,如果脱离了人物的个体的特性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和所作所为,一定是枯燥的,当人物在这样的思考中作为具象的对象消失时,更大的程度上不可靠的。因为任何思想都是人的思想,如不能明了斯时斯地斯人为何而思,即使再深入的考据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文化是人的文化,其核心是人。也是出于这样的理念,我更喜欢考虑在当时情况下,古中国的文化和古希腊的文化的差别是在什么人身上的什么样的故事,和怎样的思考模式以及怎样的关注的差异产生了如此巨大的不同。钱先生的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提示,我追朔到远古试图理解那时的先哲,进而明了差别何来。。。。。。
这两种文明的主导地位的两个人物是很有意思的,中国是孔子,而希腊则是苏格拉底。以钱先生的分类的眼光看,孔子无疑是功利的,苏格拉底则是空寂的。
孔子孜孜以求的是现实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试图向君王们推销的他的社会理想和治世规则。老先生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四处游说,无非是想找到一个识货的买家,接受的他的治世思想,接受他的治世建议,按照他的理想的方式和做法去治理国家。他从一开始开坛授徒时就明确了这样的目标,或者说他把人生的理想就定位在了做一个治世思想的设计者和传播家。他教育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以及他的思考的中心点就是如何教化民众,如何规范社会规则。他接受了前人的很多的思想并作了深入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以礼为基本理念的治世思想,并围绕着这样的思想对人的是会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人生的基本价值观作了理论性的规范。而苏格拉底呢,他也关注世俗的社会,也教授了一些学生。但是,从本质上讲他更关心的是超乎世外的东西。苏格拉底在街头没完没了的找人辩论,一动不动长时间的思考,用激烈的言辞批评既定存在的社会格局。他希望永哲思的智慧告诫人们,他的说法是:嗨,你走错了!当然更多的时间他并不是很关心现实的社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人们的现实社会之外的存在的本原。苏格拉底不是很在乎人们是否听他的,他只是在思考,他的表达式为了新的思考。它更超脱,可以说在他的身上更多是走向内在的空寂。也正是苏格拉底在雅典的民主走向极端时提出异议,在智者运动走向高潮时更多地摆脱了智者的职业政治教育家的倾向,从一般化的问题思辨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宇宙的本原关怀,使得希腊的文明有了更加绚丽的成果,走向了那样的一条空灵寂静之路。
孔子的功利不但影响了他的思想的成果,更影响了他的思考的范围,这个问题一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突然明白。那天,他走到了黄河的边上,看着滚滚东去的河水,向着自己一生的失败,内心不停地在责问为什么呢?我的治世思想是符合人本的,为什么君王们不采用哪?回想周游列国无数次地说(shui)说,自己对生命的本原和意义都产生了恍惚感。定下心来,直望着那河水。忽然他明白了,本源是不容改变的,无论你怎么的努力河水会不停地向东流的,而且这种现象不会因为孔子的存在而改变,而且在任何的时间下它都是这样的流下去。他意识到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他真正的领悟的一生的追求实际上是走错了道路。他用一句话否定了自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或许他想起了老子,或许想到了很多,或许开始制定修改自己的理论体系的计划,或者他什么计划都没想。。。
第二年,孔子死掉了。
他的学生们没有来得及在他死前明了他的根性的变化,仍旧坚持了他的错误的学术路线,就这样把一个民族的文化引入了歧途,至少是使很多的选择的机会丧失了。
也许这样的思考先验了,谁知道呢?由于时间的单向性,历史的发展是不允许调头的,这是最大的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