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花点儿心思在相声上---我,一个小人物对“家”们的进言

(2006-04-09 14:47:00)
分类: 【寒石坊醉贤铺】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相声是亿万观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之一。无论从前还是现在,观众对相声的热切期待与欢迎,始终没有因时光的演进而减退。一天劳顿后回家,浏览各类媒体平台,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相声,该是多喜出望外!可问题是,如今的相声,要么养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唤出不来;要么毛头小子跑上台,胡吹海吹砸品牌;要么“说”不够乐器凑,搞得观众挺难受。人们不禁要问:相声怎么啦?相声演员咋搞的?

  如今时代,各行各业都在突飞猛进,作为一种反映社会人生的文艺形式,相声岂能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观众已不是从前的观众,时代也不是过去的时代——何况以前的相声,恕我直言,不少比现在的许多相声写得、演得好得多!不信,拨冗翻翻侯宝林、马三立们的作品集,或找出老唱片来,听听他们的老段子,那才叫过瘾!从前的艺人讲究“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究“吃得苦中苦”。惟其如此,才有了一群相声艺术大师,才有了相声艺术的辉煌,才有了人民大众对相声艺术的认可与欢迎。而值此市场大潮汹涌的时候,一些人包括从事相声艺术的演艺人,不是通过刻苦磨练自身本人奉献的同时,达到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却急功近利,好高骛远,恨不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一鍬挖成口深井。

  相声,是中国曲艺艺术品种中影响最大,最受听众观众欢迎的一种。可以说,在中国,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无分男女老幼,没有不知道相声,不喜欢相声的。 相声又是中国曲艺中最具喜剧特征和幽默品格的一种。中国类似相声表演,以对话的机智和幽默取胜的人与事,在历史上十分常见;但相声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演形式,大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已知最早的相声艺人是张三禄和朱绍文。其中朱绍文艺名“穷不怕”,相传他常在北京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地天桥一带撂地(打地摊)行艺,他表演相声时,先手撮白沙子,在地上撒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字翰林书”一类的“回文诗”句,然后随口学叫卖声,或唱太平歌词,以招徕听众,接下来才说演相声。这也是早期相声艺人的作艺情形。他之所以艺名“穷不怕”,可以从他使用过的竹板(一种击节乐器)上所刻诗句找到由来,其诗云:“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哪怕见君王。”朱绍文的徒弟有四个,艺名分别为“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和“范有缘”。连艺名也很有乃师之风。与朱绍文同时代的相声艺人,著名的有阿彦涛和沈春和,他们二位与朱绍文一起,形成了相声艺人早期师承的三大门派。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相声艺人的师承辈份已达九代。

  清末民初以来,相声艺术不仅在表演技巧上日益完善和丰富,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不同的代表性艺人。比如清末以裕德隆、焦德海、周德山、卢德俊等“德”字辈艺人组成的艺人群体,人称“相声八德”,民国初期,艺名“万人迷”的李德钖,民国年间的张寿臣,以及后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声誉日隆的侯宝林和马三立,包括侯宝林的学生马季,马季的学生姜昆等,均以各自的艺术表现而负有盛名。

  相声的表演形式有三种,早期主要为一个人说演的“单口相声”,所演类似于讲小笑话或幽默故事。后来出现了两个人合作表演的“对口相声。”其中一个人为甲方,称作“逗哏”的,另一人为乙方,称作“捧哏”的。“对口相声”的表演是在对话中制造笑料,给人启迪。因着所演节目的题材内容的不同,把甲主说,乙附和的节目,称为“一头沉”;把甲乙双方争论的节目称作“子母哏”;把有大段诵说或韵诵表演的节目称作“贯口活”;而把仿学唱戏唱歌的内容为主的节目称作“柳活。”另有一种三人或三个人以上的多人表演的形式叫做“群口相声”,表演时一个人“逗”,多人捧”,另有一人打岔提破,称作“腻缝儿”。三种形式之中以“对口相声”的说演最为常见和普遍,是其艺术样式的主体。

  相声表演讲求“说、学、逗、唱”,即不但口齿要清,而且要善于摹仿各种人和事物以及声音效果,更要擅长制造笑料,即“抖包袱”,同时还要求嗓子好,能学唱各种戏曲唱腔和流行曲调。由于相声表演全仗嘴皮子功夫,故上述四种基本技巧一般要求必须具备。但实际上各个演员各有擅长,各有风格。

  作为通过逗乐来完成艺术审美的曲艺形式,相声表演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发笑。相声的笑料行内人称作“包袱儿”,意喻节目的效果与主题,是经过反复铺垫后,突然地展现出来的。通常要求笑料能于偶然中显示必然,让观众既感到是意料之外,笑过细想又觉得全在情理之中。因而,欲擒故纵、声东击西、误会巧合、谐声双关等思维智慧与修辞技巧在相声艺术中常被使用。又由于相声通过笑料来启迪观众,表达思想与爱憎,因而在幽默之外,讽刺是其基本的审美品格。

  由于相声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效果,流传也十分广泛,汉民族之外,中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出现了“方言相声”和少数民族语言表演的相声,如“藏语相声”,“台湾相声”等。

  相声具有五个特性:

  第一,“笑”。

  没有笑料就不是相声,所以相声不能承担严肃的不宜产生笑料的主题。不能因为相声受欢迎,就什么专题晚会都把相声拽上去,结果只能“搞笑”,只能“胳肢观众”而令人生厌。

  第二,“语言”。

  相声以说为主,笑料来自语言,形体、动作、学唱都只能配合语言而不能喧宾夺主。相声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还归于生活,只有拥有“马大哈”、“妻管严”、“冒号”这些被人们反复使用的精妙语言,才能成为相声精品。

  第三,“自然”。

  相声不化妆,没有角色划分,没有表演程式,没有舞台腔,完全是相声演员自身条件的自然流露。所以,自然就是美 ,真实才是硬功夫。

  第四,“现场”。

  相声直接面对观众,根据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来判断“包袱”成功与否。相声演员还要根据观众的欣赏水平来变换抖包袱的手法。通过“审查”把相声定型化,削弱了演员二次再创作的能力;再通过电视的广泛传播,使相声变成一次性产品,没有了研磨也就没有了精品。

  第五,“综合”。

  相声是由若干母艺术综合而成,相声演员必须直接从母艺术中汲取营养,掌握的母艺术门类越多,创造包袱、抖包袱才能游刃有余。现在已经有了中专级别的相声学校,遗憾的是教师只有清一色的相声演员,而没有京剧、声乐、话剧方面的老师,就难以培养出说学逗唱俱佳的全面人才。

 综观一些好的和比较好的相声实践,无一不是相声演员自己或与相声作者一道,深入生活,打磨作品,认真对待每一次演出的成果。走笔至此,窃以为,要振兴相声,就必须向传统学习,向老前辈们学习,向丰富无比的生活学习。相声演员要投身生活,最好亲自动手写相声,集创伤、演出于一身。这比创伤与表演相隔绝,坐等别人送作品上门,就效果而言,真不如要好到哪里去。再者说,既然端上相声这只饭碗,在其位而谋取其政,总要多花心思多花在相声上,别愧对了衣食父母的养育之恩才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