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半杯馊茶
半杯馊茶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236
  • 关注人气: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河豚

(2006-04-09 14:37:52)
分类: 【寒石坊半醒亭】

春江水暖,蒌蒿满地,正是河豚欲上之时,却也正是有关部门为此重申禁令之时。然而能禁得住吗?尽管有广东茂名发生的数起吃河豚中毒事故(导致3人死亡)为戒,但番禺南沙一些地方的河豚菜式依然大受欢迎。
  
     
河豚究竟何来如此大的魅力?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河豚极为鲜美。不过,鲜美的河鲜、海鲜多的是,何以河豚格外诱人?这可能恰恰是因为它的毒。因为毒,很多人不敢吃,或者政府禁吃,结果给河豚的鲜美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因而,人们之热衷于吃河豚,其实心态是很复杂的:有的人是想尝一下鲜,有的人是明知有毒偏要吃,有的人则是因为政府禁止才偏要吃,而大部分人可能是吃河豚身上的那种神秘劲儿,体验那种既恐惧又新奇的感觉。人就是这样奇怪。其实,世间有不少这样的消遣,比如有人酷爱恐怖小说、惊悚电影,有人则喜欢坐过山车。这些事情就是满足人心中某种隐秘的欲望。
  
    
人同此心,则政府严禁河豚流入市场、禁食河豚,恐怕不会起太大作用。政府总不能为了一条河豚,来个全民总动员吧。事实上,国家一直明令禁食,从未开禁,且差不多年年都组织人员对违法销售河豚行为开展专项检查,但年年有人吃河豚,年年有人被毒死。
  
    
坦率地说,因为河豚能毒死人就禁止食用河豚,未必合理。这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没有风险,干什么都会死人。比如,每年死于车祸者成千上万,但没有人提议禁车。所以,禁食虽不无道理,但未必全合道理。
  
   
倒是古人的做法蛮合理的。据说,在江苏仪征一带有个习俗,如有人到餐馆吃河豚,吃的时候要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硬币放到桌上,表示即使出了问题也与店家无关,是自己嘴馋来买死的。这个习俗隐含着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人人都要掂量自己的选择的风险,并承担全部风险。
  
   
当然,政府觉得自己必须对民众的生命承担责任,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政府强力介入之前,民间已经发育了一些很好的惯例。据说,过去在江南一带,如果家中请人吃河豚是有规矩的:厨师先尝,几分钟后主人开吃,再过几分钟客人才吃。这样的惯例,可以很好地约束厨师,使其严格依照流程操作,而不敢粗心大意。
  
   
市场上也有类似的约束机制。历史上,江苏江阴人最善于烹调河豚。江阴有几代家传烹饪河豚的手艺,他们因经验的积累而掌握了丰富的避免中毒的技巧,因而对自己的手艺极为自信,就在门口立块牌子,上书客人吃死本店偿命之类的文字。这样自发形成的机制,在消费者的选择自由与他的生命安全之间,形成一种大体上可以接受的平衡。在这个世界上,既然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情,那么你只好让他自己去冒险。社会和政府的责任仅仅在于告诫他:他得自己承担相应的风险。就像政府要求烟盒上印吸烟有害健康的警告是合理的,但全面禁烟则是不合理的。
  
     
对于禁食河豚这样的事,政府在介入时最好慎重一些。假如政府介入,但由于事情性质本身决定了无法完全禁绝,一旦出现中毒事件,死者的家属和舆论便会将责任归结为政府管制不力。其实,政府在尽到警告的有限责任后,就让民间自行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即可。我们可以设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城市也许会出现几家专业化的河豚餐馆,就像以前的江阴;这些餐馆和食客可能成立自己的组织,专门研究安全烹饪的技巧,培养专业厨师。政府严厉禁止,反倒会使餐馆转入地下,餐馆行为短期化,不注重培育专业烹饪技巧,反而更容易出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