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寒石坊醉贤铺】 |
“嘎亮”一词源出于上海的弄堂俚语,意思即是戴眼镜的人。
记得《解放日报》好像是上海及华东地区的政府喉舌报,按照正统的新闻观好像应该是*的喉舌,近来也不知怎么回事有些犯晕,竟然把一个靠恶俗笑话起家的草台演员捧为了海派文化的“草根英雄”,据说还要拿他和北京的民间相声艺人郭德纲相提并论。
相声也罢、滑稽也罢可以俗,但是不可以庸俗,郭德纲的相声立足于传统加入了一些针对时弊的新内容,以“活”见长,以传统手法而扎实。而蔡嘎亮的东西只是地摊的“卖口”上不得正经台面。
媒体和愚记可以肉麻,然而还要变本加厉把肉麻当有趣那就是报纸和记者的品味问题了,俗文化的意义不是几段黄段子和几句粗俗。就像海派文化在上海也有高下之分。
就如当年梅先生的海派京戏对于美学的改良和恶俗海派京戏的大脱衣服能是一回事吗?!
人贵于自知,文化也是如此,就像上海电视台打着娱乐人民的幌子,天天上演着《老娘舅和他儿孙们》这类以猥琐小男人为主角的所谓情景剧,每日不是为厂家做软性广告,就是编一些13不靠的东西宣传盛世,更有胜者是颠倒黑白,昧着良心,我不知道除了我95岁患老年痴呆的奶奶观看外,还有怎样的人感兴趣?!
老娘舅和他儿孙们》说得是盗版问题,已经令我很汗颜,如果有我上海的老乡,去看看《东北一家人》,多少桥段被无辜转载于这个上海话情景喜剧之中,却面目全非,呜呼。。。
我们的文化已经沦丧到为了媚俗而赤膊上阵的地步了吗?我们的文化只能靠隔靴搔痒和罐头笑声来支撑蒙面吗?
在上海解放后的滑稽里,老一辈的精彩绝对不是靠这种无品的东西赚取笑声的,当年《三毛学生意》范哈哈的吴瞎子、周柏春的冷面滑稽、袁一灵的《金陵塔》说唱,大公滑稽剧团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四位都有拿手绝活,再看看现在那些人,一句上海闲话:坍台
当这些人和蔡嘎亮开始划等号的时候,海派就成为地摊了。我很有幸啊,多年以前(30将至还是而立刚过,的确是记不清了)被一个朋友硬拉去,在金陵路旁一个小剧场,听过,看过老蔡同志的表演。怎么说呢,怎么说呢。。。。。
作为一个城市需要各种精神娱乐的方式本来无可非议,而在虹口、杨浦的交界处这样的平民聚集地搞这种市井小把戏也很正常,可是,要把乌鸡变凤凰总归先要有几根耀眼的羽毛才行。其实蔡嘎亮没有错,养家糊口,奔向小康的手段而已。错的是我们传媒的无知,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这样的“英雄”,悲哀的虚荣!如此的热炒会让北派高看吗?倘若黄色笑话、粗俗可以成为一种谈资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城市是不是应该封那些洗头小妹、性工作站一个爱心大使的称号。而那些短信也将进入“茅盾奖”的评选?
人,可以不入流,但是不能下流!
上海虽然开埠早,可是历年的战乱和人祸以及昔日的难民潮和当下的农人进城早已经让全国一统,就连章世钊这样的古董、章含之的优雅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淑女来,何况普通的民众。
上海真正的贵族阶层已经完全卷缩到洋房里和窗外的风风雨雨无关。那日在朱馆碰到一位叫叶觉林的出版商,他说要复兴上海的老派文化。其实这种老克勒文化已经追不回来了,格调的优雅已经被浅薄的欢愉代替,人的优雅是和他的闲适程度成正比的,一个整体上没有文化消费(这点上蔡嘎亮的老板娘倒是一个拎得清的人)能力的城市是无法精神升华的。
蔡嘎亮被人吹捧只能证明我们文化已经堕落到如此地步,至于蔡嘎亮谈到起家的海燕咖啡馆茶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1985左右是上海打桩模子聚集地,是公安叔叔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家白痴媒体说,因为蔡嘎亮被俞荣康收徒,而俞荣康是杨华生的弟子,所以蔡嘎亮就是杨华生的徒孙,倘若真是如此,杨华生老先生可就真的“长脸了”。
回到老娘舅的话题,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彩旦嫩娘和滑稽名家吴媚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滑稽变得不滑稽的原因。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所以,只能说,让蔡嘎亮在那里唱吧,因为这是他的地盘。但他只是要挣钱而已!
而真正的格调上海,在这个夜晚哭泣。
记得《解放日报》好像是上海及华东地区的政府喉舌报,按照正统的新闻观好像应该是*的喉舌,近来也不知怎么回事有些犯晕,竟然把一个靠恶俗笑话起家的草台演员捧为了海派文化的“草根英雄”,据说还要拿他和北京的民间相声艺人郭德纲相提并论。
相声也罢、滑稽也罢可以俗,但是不可以庸俗,郭德纲的相声立足于传统加入了一些针对时弊的新内容,以“活”见长,以传统手法而扎实。而蔡嘎亮的东西只是地摊的“卖口”上不得正经台面。
媒体和愚记可以肉麻,然而还要变本加厉把肉麻当有趣那就是报纸和记者的品味问题了,俗文化的意义不是几段黄段子和几句粗俗。就像海派文化在上海也有高下之分。
就如当年梅先生的海派京戏对于美学的改良和恶俗海派京戏的大脱衣服能是一回事吗?!
人贵于自知,文化也是如此,就像上海电视台打着娱乐人民的幌子,天天上演着《老娘舅和他儿孙们》这类以猥琐小男人为主角的所谓情景剧,每日不是为厂家做软性广告,就是编一些13不靠的东西宣传盛世,更有胜者是颠倒黑白,昧着良心,我不知道除了我95岁患老年痴呆的奶奶观看外,还有怎样的人感兴趣?!
老娘舅和他儿孙们》说得是盗版问题,已经令我很汗颜,如果有我上海的老乡,去看看《东北一家人》,多少桥段被无辜转载于这个上海话情景喜剧之中,却面目全非,呜呼。。。
我们的文化已经沦丧到为了媚俗而赤膊上阵的地步了吗?我们的文化只能靠隔靴搔痒和罐头笑声来支撑蒙面吗?
在上海解放后的滑稽里,老一辈的精彩绝对不是靠这种无品的东西赚取笑声的,当年《三毛学生意》范哈哈的吴瞎子、周柏春的冷面滑稽、袁一灵的《金陵塔》说唱,大公滑稽剧团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四位都有拿手绝活,再看看现在那些人,一句上海闲话:坍台
当这些人和蔡嘎亮开始划等号的时候,海派就成为地摊了。我很有幸啊,多年以前(30将至还是而立刚过,的确是记不清了)被一个朋友硬拉去,在金陵路旁一个小剧场,听过,看过老蔡同志的表演。怎么说呢,怎么说呢。。。。。
作为一个城市需要各种精神娱乐的方式本来无可非议,而在虹口、杨浦的交界处这样的平民聚集地搞这种市井小把戏也很正常,可是,要把乌鸡变凤凰总归先要有几根耀眼的羽毛才行。其实蔡嘎亮没有错,养家糊口,奔向小康的手段而已。错的是我们传媒的无知,为了显示自己也有这样的“英雄”,悲哀的虚荣!如此的热炒会让北派高看吗?倘若黄色笑话、粗俗可以成为一种谈资的话,那么我们这个城市是不是应该封那些洗头小妹、性工作站一个爱心大使的称号。而那些短信也将进入“茅盾奖”的评选?
人,可以不入流,但是不能下流!
上海虽然开埠早,可是历年的战乱和人祸以及昔日的难民潮和当下的农人进城早已经让全国一统,就连章世钊这样的古董、章含之的优雅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淑女来,何况普通的民众。
上海真正的贵族阶层已经完全卷缩到洋房里和窗外的风风雨雨无关。那日在朱馆碰到一位叫叶觉林的出版商,他说要复兴上海的老派文化。其实这种老克勒文化已经追不回来了,格调的优雅已经被浅薄的欢愉代替,人的优雅是和他的闲适程度成正比的,一个整体上没有文化消费(这点上蔡嘎亮的老板娘倒是一个拎得清的人)能力的城市是无法精神升华的。
蔡嘎亮被人吹捧只能证明我们文化已经堕落到如此地步,至于蔡嘎亮谈到起家的海燕咖啡馆茶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在1985左右是上海打桩模子聚集地,是公安叔叔经常光顾的地方。
有家白痴媒体说,因为蔡嘎亮被俞荣康收徒,而俞荣康是杨华生的弟子,所以蔡嘎亮就是杨华生的徒孙,倘若真是如此,杨华生老先生可就真的“长脸了”。
回到老娘舅的话题,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彩旦嫩娘和滑稽名家吴媚媚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滑稽变得不滑稽的原因。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所以,只能说,让蔡嘎亮在那里唱吧,因为这是他的地盘。但他只是要挣钱而已!
而真正的格调上海,在这个夜晚哭泣。
前一篇:我读《江城子》
后一篇: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