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2011-12-22 14:00:23)
标签:

郑勤砚

中国

艺术

艺术教育

中央美术学院

杂谈

分类: 文章转载

http://s12/middle/584b1198gf0e94ed1637b&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了解郑勤砚的人,都称她是才女。确实,她能写一笔秀美的小楷,能画很好的传统山水画和人物画,她能歌善舞,学生时的她,是学校舞台上深受同学们欢迎的独唱、独舞者,而且还能谈钢琴。这些,对一个美术教育博士来说,都属于理论研究之外的业余爱好,但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个闷坐书斋的苦学者,而是能广闻博识的富有智慧与悟性的人。”郑勤砚的博士生导师、著名美术教育名 家常锐伦先生如此评价她。郑勤砚现在身兼数职:著名书画家、名校名师、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负责人,但她给人感觉不是女强人似的风风火火,而是呵气如兰、淡雅似菊,这或许正是多年艺术熏养下塑就的姣好性格吧。健谈却内敛,随性融于干练,温柔中又带着坚强,看似矛盾,实则和谐地含蕴于郑勤砚身上。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乐矣

郑勤砚是一位生于新疆,长在甘肃的美女,父母都热爱艺术,深谙艺术对人的提升和熏养作用,所以,她从小便有机会接触钢琴、二胡、长笛、小提琴等乐器,书法更是她的童子功,自幼打下了扎实功底,正如其名,勤奋耕耘于石砚旁。http://s3/middle/584b1198gf0e94e425652&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

大学时代,郑勤砚主修中国画专业,奠定了其在书画方面的良好功底。除了品学兼优外,她还是学校舞台上耀眼的明星,很多她眼前难以抹去的画面历历在目。“大一时去音乐系琴房玩,同学惊呼,你的钢琴弹得比我们音乐系的同学都要好,声乐像是专门训练过,转系吧。大二时我是学校文艺部长,每年的艺术月连续三天的演出,除了主持外,我还兼歌手和独舞者。我们美术系当时排练了一出话剧‘项链’,大受好评。后来我走在校园里,总会有人认出我来,悄悄地说‘瞧,那个玛蒂尔德。’扮演我的‘小丈夫’的贾汉兴同学则长期都戴上了‘气管炎’的帽子。”但从备战考研的那刻,郑勤砚推掉了所有光鲜的出头露面活动机会,“如果你一旦决定了目标和方向就得心无旁骛地努力去做,该放下的一定得放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为甘肃省首届美术教育硕士研究生,三年后又顺利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成为中国美术教育领域为数不多的首批博士之一。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六年时间里,郑勤砚数次跟随敦煌学专家关友慧先生到敦煌莫高窟考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艺术,这段经历为其硕士论文“中国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历和素材,并成为她博士论文《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后来这本书的出版成为美术教育专业领域具有“补白”意义的重要著作。

“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种乐趣,幸运的是我又遇到了好的导师,好的机遇,当然,我一直相信:当机会来临时,首先要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郑勤砚如是说。

20046月,郑勤砚获得博士学位,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这个看似被命运垂青的从遥远的西部走来的女子,二十年勤奋扎实的学生生涯终于告一段落,“我很庆幸当初艺术专业的选择,我的爱好和理想最终变成了我的事业。” “一个好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好的艺术教育者,但好的艺术教育者,首先应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一个人如果想要将自己的思想和艺术流传下去,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此乃人生一大乐事和幸事!

“中国味道”在美国

2011年欧美同学会在人民大会堂的新春茶话会上,当韩启德委员长得知三年前北京大学在他生日之际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就是郑勤砚的书法及山水画作品时,握着郑勤砚的手惊讶又风趣地说:“我一直以为郑勤砚是位老先生呢,书法绘画如此老道,具有金石味,今日得见,原来是个才女子啊!”周围的人们都笑了,而越来越多的人也都知道在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海归美协有着这样一位书画俱佳,歌声优美的才女郑勤砚。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郑勤砚以其精到秀美的小楷而成为为数不多的中国女书法家中最年轻佼佼者。其书法溯源魏晋风骨,取法宋元,笔法净利,刚劲优美,颇得古法之精义。其山水画常以古诗意为境界,承文人画之风习,既有古境又有新意。http://s6/middle/584b1198g78774a059ed5&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

2007年和2008年秋季学期,受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公派,郑勤砚赴美访学。访学期间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中国味道”个人书画展,开幕式上有位美国教授在她的《妙法莲花经》卷前驻足良久,感慨道“这幅作品真的像是写在竹简上,力透纸背”。敦煌写卷书法,虽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下层民间写家所为,其中不乏堪与书法名家比肩抗行的胜品佳作。《众经别录》的和穆稳健,具陆柬之所写《文赋》的风规;《□永书札》的清峻瘦劲的笔姿,一如欧阳询行书墨迹《梦奠》、《张翰》二帖;《道经》窈窕多态,俊秀庄雅,逼似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乱真的程度,不让传为褚书墨迹《阴符经》。从敦煌写本中,不仅能了解到初唐书法名家流风广泛深远的影响,也能考察出唐宋书法家形成自己个性风格的背景或源头。郑勤砚尤其酷爱敦煌写经,一遍遍书写《心经》的字里行间,她感受到通往西域的路上,佛光普照。她说:“如果你曾在敦煌的三崴山下感受落日夕阳,暮鼓晨钟,你会感受到佛的心跳和呼吸。” 这种恬淡致远的心境,令她的书画艺术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味道。

著名的艺术评论家,《美国艺术》主编Richard Vine 先生撰文评价道:“郑勤砚是一位技艺超群的致力于传统中国艺术的艺术家。 无论是在卷轴, 扇面或装裱后的特殊纸本上, 她的画作和书法都精巧地再现和拓展了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典雅美学。勤砚的作品演出了一幅又一幅经由人类的闯入而产生的别样的自然景观.。她作品中的诸多元素, 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所沿用, 用以表达一种恬淡、平和的人文气息,经由她作品中多变的笔触、柔和的色调与典雅的特质,人们可以发现来自于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技法的融汇,以及对存在于过去和当下的大师们的效法及变通。与此同时,她对于历史的深入研究,也给这些作品带来了鲜活的视觉经验。身处于这个西方艺术评论界大量关注中国先锋艺术的当代社会,勤砚的作品为浮躁的现代人带来了一种清新和谐的身心体验,这反而在扑朔迷离的当代艺术作品中独树一帜。”

少儿艺术教育不是“小儿科”

http://s16/middle/584b1198gb4a9bbfdcbef&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 2007年和2008年郑勤砚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美术教育学系主任朱迪斯•博顿教授(Judith Burton)和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斯蒂文•赛德教授(Steve Seidel)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她产生了重要影响。博顿教授曾经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做过老师,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其在儿童、青少年到成人的艺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她长期在少儿艺术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成为其理论成果的重要铺垫和来源。赛德教授则致力于美国“零计划”的艺术教育研究,拓展了艺术教育与哲学,艺术教育与心理学,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为国家制定艺术教育计划提供研究支持和方案策略。

“博顿教授坚持从基层艺术教学实践中总结宝贵的艺术教育学理论成果,这种研究精神和研究模式在今天的中国急待拓展。”郑勤砚举例说明了实践诞出理论的重要性。她说,真正的儿童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严密而丰富的体系,03岁和3 6岁以及712岁,1318岁以上的孩子,由于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所涉及的艺术课程也都是不同的,需要设计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教学策略及方法和内容。02岁的孩子处于涂鸦期,还没有形象塑造的能力,318岁的孩子可以由象征期慢慢转成前图式期、图式期,再到写实前期和写实期。每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同,美术教学侧重点也不同。郑勤砚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实地教学和考察研究,发现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段式教学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总结、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美术教学经验和理论。这种做学问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正是她从博顿教授身上学习到的。http://s10/middle/584b1198gf0e94d96ac09&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

郑勤砚访学归来后,在学校的支持下主导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不少孩子慕名而来,由于教学效果良好,获得很好的口碑,学员数量不断扩大,但是基于研究型艺术教育的理念,郑勤砚坚持以理论研究的态度为主导,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完善。“要建立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要基于中国的传统和现状,再加上科学实践态度和理论的提炼,两者相互促进,才能构建出适合中国儿童、青少年艺术教育和身心发展的美术教育模式,这才是真正地对孩子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郑勤砚说。

“教小孩子画画谁不会?”很长一段时间少儿艺术教育都被看作是小儿科,其实“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这么教?教的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教法孩子究竟得到了哪些成长?”种种的问题依然鲜有人系统研究。郑勤砚认为,“艺术教育这个领域有很多研究缺失,愈少有人触及的领域,未来愈有可能找到宝藏。”目前,郑勤砚主编的绘本中华故事丛书百卷本集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们原创绘画为精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大有教益。此外,她还积极主持翻译了国外优秀的绘画书系列,为孩子们带来新的艺术思维并拓展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为孩子们创造的读物应该是完美的。我期待和孩子们共同成长!”郑勤砚怀抱着这样美好的希望。

国际视野下的文化使命感

http://s14/middle/584b1198gf0e95032406d&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2009年秋季,郑勤砚受邀成为圣路易城市大学森林学院的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及其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她教过一些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们学画中国画,亲自指导过很多美国青年学生握毛笔,画出第一笔水墨线条。期间,她还受邀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密苏里州立大学等十余所大学举办关于“中国艺术及教育”的讲座,带领美国学生“感受中国艺术”,了解“中国艺术的魅力”,学习“线条的艺术——中国绘画精神及表征”,触摸中国的绘画艺术及教育的“华夏精神”和“恢弘艺程”,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开放的国际视野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受到美国美术教育学界师生的热情追捧。

郑勤砚说自己在美国教授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时,感受最深的是,今天的中国虽然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但文化输出却远远不够。在郑勤砚的讲座上,每当她看到美国学生和老师们对中国文化艺术流露出渴望的眼神时,便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在她眼中,要做一个学贯中西,有文化使命感的中国艺术教育家,不仅应具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远见,更应为民族文化输出贡献力量,将中国艺术及其教育的精髓传播于世。

郑勤砚感到,虽然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了不少孔子学院,显示出政府对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视,但孔子学院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推动力,依然是杯水车薪。郑勤砚曾和孔子学院的一些负责人交谈,如何将中国艺术品搬到国外做展览,如何促进更多中国艺术家走出国门,让他们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艺术。为中国文化的输出尽心尽力。http://s5/middle/584b1198gf0e94c821c94&690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TITLE="郑勤砚  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

郑勤砚在接受访问的前两天刚刚从欧洲回来,此次欧洲之行,是去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德国自由大学共同主办的“格林童话之旅”活动,格林小使者一行不仅受到卡塞尔市市长的亲切接见,而且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画展大受好评。她希望先从孩子们的互访互教开始,再到两国艺术家的展览交流,逐渐形成中外艺术交流的良性循环。

    海德格尔言:“人,诗意地栖居。”在郑勤砚艺术地生活境界里,也许正是她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郑勤砚的艺术教育理想能够一步步实现。

              ——转载自2011年9月第105期《留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