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项研究表明:
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将恢复到2019年的77.7%-85.4%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在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发表主题演讲
央广网长春12月29日消息(记者刘源源)以“高水平复苏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刚刚在吉林省长春市结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公布了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的专项研究结果: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有望恢复到2019年的77.7%-85.4%。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常务副秘书长李宝春以《疫情下的全球旅游业市场发展与趋势》为题,在第八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发表主题演讲,他谈到2021年全球旅游业发展将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将复苏超七成。他说,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项研究表明,2021年全球旅游总人次将恢复到2019年的77.7%-85.4%;全球旅游总收入将恢复到2019年的76.5%-84.0%。
二是全球旅游经济受疫情影响程度和反弹程度,均大于全球经济。2005-2019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占全球经济GDP比重在6.1%-7.0%之间;2020年锐减至3.6%。2020年。全球旅游总收入同比下降50.9%,比全球GDP下降幅度4.4%高出46.5个百分点。
三是2021年全球航空业将恢复至2019年的54.8%。
四是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预计2021年,欧洲、美洲、亚太等全球主要区域旅游人次和收入将复苏至八成。从产业、行业来看,旅游各细分行业将呈现分化趋势。OTA:冲击后逐渐复苏,转型应对尤为关键;酒店业:负债率持续增长,集中度或将进一步提升;邮轮业:冲击前所未有,资本市场表现低迷;主题公园:资金链紧张,轻资产运营或成新路;航空业:各地复苏态势差异明显,失业问题尤为凸显。
年终经济观察:2021年中国旅游业或现三大变化
中新社记者 王庆凯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令社会流动近乎停滞,旅游业遭遇“冰封”时刻。下半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中国旅游业逐步回暖,但出入境旅游依旧处于寒冬中。
2021年中国旅游业向何处去?疫情防控常态下,旅游业如何发展?
搏一个“V”字
纵观全球,旅游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国内游和出境游出现断崖式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游客约12亿人次,同比下降62%;而出境游客仅50万人次,同比跌幅达78%。
以中国大型在线旅行服务公司携程为例,2020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携程累计退订数千万订单,涉及金额超310亿元(人民币,下同)。
为了“挽救”携程,一向以理性、果断等形象示人的携程董事局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放弃西装革履,亲自下场cosplay成各路角色,直播带货。这让网民一度感叹“梁建章悲壮、旅游业艰难”。
在携程、去哪儿网等大型旅游服务平台勉强度日之际,已有很多中小型旅游企业倒在了行业的“寒冬”里,大量旅游业从业人员处于待业状态。
好在中国用极短时间就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阶段性胜利。进入5月份,久违的人间烟火回归,更多民众选择出去走走,感受春暖花开。
10月7日,旅客走过北京火车站广场。 中新社 蒋启明 摄
目前,中国国内旅游已基本恢复到疫情暴发前水平。但限于国外疫情持续蔓延及国内疫情防控需要,中国出入境旅游复苏尚待时日。
截至10月份,2020年中国国内航线旅客数量达到4800万人次,占到2019年同期客流量的98%。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0年下半年旅游业收入将达到2.12万亿元,较上半年增长231%。中国旅游业在2020年走出一个“V”字型。
梁建章向中新社记者表示,虽说出境业务受到很大影响,但是受疫情影响的一两年空缺,反而是国内旅游发展非常好的机遇。携程将深耕国内,心怀国际。“我们会做好准备,未来以更强势的姿态出现在国际旅行业舞台上。”
新态势初显
市场研究机构埃森哲针对全球旅游市场设定了“强劲复苏”“疫市共存”“市场低迷”“至暗时刻”四种发展情境。
考虑到中国国内旅游市场回暖,埃森哲预计,中国旅游业不会出现“至暗时刻”。对国内旅游业而言,未来更可能呈现“强劲复苏”或“疫市共存”。但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尚未得到控制,国际旅游市场波动仍会持续。
11月19日,河北承德金山岭长城景区迎来2020年冬日首场降雪。初雪过后,漫山遍野都被雪覆上了一层白衣,静谧的金山岭,像极了水墨画。图片来源:ICphoto
“原本高频出境游人群,会找一些国外目的地的替代品,这当然就是中高端有特色的度假型目的地。”梁建章向中新社记者分析,目前看,国内旅行将比往年更加亮眼。旅客省下的很多出境游机票费用,都可以花在酒店上,也可以花在更高端的旅游服务上。因此,旅游企业应该深耕产品、小而美的内容、供应链和服务。
后疫情时代,中国旅游业新态势已经初显,这种转变将对旅游市场和旅游公司产生深远影响。
国内游将成为旅游行业主引擎。当前,中国民众消费信心已经回升。中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着力拉动国内消费以推动未来经济增长。鉴于国外疫情仍在蔓延,未来国内游将在中国消费者支出中占据重要份额。
“即兴游”转为“计划游”。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当前很多国内旅游景点需要控制旅游人数,实行预约游览,这意味着“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少。游客现在必须提前计划和预订,且需通过数字渠道完成。这在今年国庆假期已经显现。
“自助游”和“免接触游”将走俏。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对健康卫生更加重视。一项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中国游客在计划旅行时,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视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和陌生人接触少的自助游、小团游、定制游将受到欢迎。
来源:中新网
青平:以情怀激发历史山水,以担当谋划文旅发展
当前,文旅产业不仅成为带动城市发展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富民产业和幸福产业,而且也是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战略要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正是供给端产业结构升级和需求端内需扩大,促进循环畅通的有效之举。
站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的起点上,我们要把握文旅产业发展的时代价值,坚定文旅产业发展的决心底气,激发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潜能,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在展示与转换、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指引下,不断探索创新,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文旅产业。
创新路径举措,激发文旅产业发展的动力潜能。发挥地缘优势、近地旅游等先天条件,通过运用资源的特色性、唯一性、产业性,聚焦旅游需求的转变,细分市场的对接,创新资源组织和经营方式,增强文旅产业竞争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最具呼吸感和向往度的城市。
重塑旅游新格局,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根据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化空间存在,打造城市旅游、山地旅游和乡村旅游三张文化旅游新名片。以城市片区为核心,打造城市旅游名片;以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为承载,打造山地旅游名片;以特色镇、林盘为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名片。
赋予旅游新内涵,激发文化旅游新消费。从满足精神需要出发,创新空间和场景设置,以休憩体验之上的精神向往赋予文旅新内涵,用塑造城市精神象征引领文旅业态。要彰显城市精神传承,推进文旅一体化,在细节经营上体现城市的品味和取向,让星落的塔光勾勒出柔暖的归家天际线;要创造新消费新场景,推进多元交互化。
坚持改革思维,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完善旅游服务机制,加快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要优化监管保障机制,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和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立足新阶段、践行新理念、构建新格局,赋予了我们崭新的使命,让我们以景仰的情怀对待历史和山水,以担当的责任谋划未来和发展,让历史瑰宝、山水禀赋、文化精粹与现代产业耦合共生,迸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