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之后看什么?
学校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尘埃落定,有人欢喜有人忧。
结果果然如我前面所预测,中心的老同志虽然各项条件够了,但是申请的是教学科研型,在第一轮教学评估的时候被淘汰了;年轻同志申请的科研教学型,在科研学术答辩的时候,因为没有国自然项目被淘汰了。
年轻同志颇为不忿:他们中任意一个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4、*6都没有我高,就因为我没有国自然,就把我淘汰了。
年轻同志确实挺亏的,之前申报两次国自然,都因为没有相关文献、没有前期工作被刷,然后今年他的课题刷刷刷连续4、5篇一区文章发了,结果升职称被刷了。
其实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破“五唯”之后,我们应该靠什么来评价人才的学术水平?
靠教学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表演艺术,这都是需要天赋的,有的人讲课的时候情绪激昂、绘声绘色,有的人则是干干巴巴、磕磕绊绊,不是说每个人都有这种表演或者演讲的天赋的,不然也不会有表演艺术家或者演讲家这种称号了。把中小学的老师叫到大学里来讲课,假设他们都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他们绝对比大多数大学老师都讲课好,但是科研肯定不如大学老师啊。有的人讲课一般,但做研究好,有的人讲课好,但是就没有做研究的天赋,你说职称怎么升?
靠项目?项目越多,肯你的科研能力越强,从一个长的时间尺度而言,没错。但是别忘了,省自科、国自科,当你写标书的时候,你写的只是一种假说(虽然很多人其实是申请的时候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能不能验证出来还另说,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而且能不能中,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既然如此,怎么能用项目来评判你的学术能力呢?
靠专利?还要靠转化的专利?对实际应用领域的人来说,专利及专利转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作为评价标准,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它,前面我说的博后,他的博导靠改进饲料,早已身家上亿。但对于很多基础研究甚至纯数学纯理论研究的人而言,专利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就好比陈景润,研究一辈子1+1,肯定没专利,但你能否定他的学术水平?
由此可见,不看文章数量,不看影响因子,单看其它的也都是不靠谱的,最关键的还是改变看指标来评价的晋升体制,不然,废除了旧的指标照样子会有新的指标摇身一变继续作妖。
因此,我还是觉得我上一篇博文所言,待遇与职称脱钩,把待遇作为工作的回报,把职称作为荣誉称号,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这样的话,你就算个讲师,工作量有了,也有相应的待遇,工作量、工作成果少,待遇自然少。有经过时间检测的成果的,则给予相应的职称。
也算一种解决方法吧。
教育模式和科研体制不改革,谈什么都解决不了问题。
破“五唯”就是不求全,哪方面强就考核哪方面。要抛弃量化方法。没有基金,还可以有横向项目,还可以有科技部、教育部、工信、KG和各部委项目,当然,项目考核的是能力和影响力(校长喜欢),不能代表水平,要考核结果(论文、专利、获奖、产业化、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难题,任意1项)才对!
能靠任何数数目的指标做评价。做科研就躲不开评价创新性和重要性。创新性和重要性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何为“冷门绝学”?
冷门学科主要是指一些学术关注度低、成果产出难、研究群体小的传统人文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绝学是冷门学科中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很高、研究难度极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濒危学科。甲骨学、简牍学、敦煌学、古文字学、濒危语言(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历史研究(藏学、蒙古学、西夏学等)、特色地域文化研究、传统文献和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等等,均属于冷门绝学的范围。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旨在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或填补空白,但目前投入不足、人才匮乏、研究断档、亟须抢救的冷门绝学,并对边疆史、边海防史等学科领域予以倾斜,侧重人文基础研究,鼓励学者根据学术兴趣和学术积累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
为进一步发挥学术传承、人才培养的作用,自2020年起,冷门绝学研究专项从资助单个学者、单个项目逐步转向对学术团队、学科领域的长期资助,分为学术团队项目和学者个人项目两个类别,专项聚焦国家需求、突出学科建设、扶持学术团队、视情滚动资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