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逆袭的人生,从努力学习开始

(2019-12-04 05:47:01)
季羡林:逆袭的人生,从努力学习开始

       很多年前,德国的冬天特别冷。很多学生到了饭点就赶紧跑去食堂打饭,唯恐吃不上冒着热气的饭菜,但是柏林一所大学的厨师们却发现,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来食堂,买最便宜的已经凉了的饭菜,坐在角落里一边看书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厨师们就和这个年轻人打起了招呼。聊天才知道,这位中国学生囊中羞涩,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只得等到人群变少时,再来选购便宜的吃食。

       解释这些时,年轻人始终情绪平和,倒是食堂工作人员鼻子有些发酸。大家纷纷出主意,说可以帮他找一些兼职,缓解他的经济压力。

       没想到年轻人拒绝了,说:“我兼职打工,的确可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国现在贫弱异常,她需要的是我们这些学子更快更多地学到能让国家富强的技术和知识。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据,却能尽快地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从而尽早回国尽力。”

       听了他的话,大家都沉默了。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食堂的工作人员总是尽量给这个中国学生专门留一些热菜,然后看着他一边吃饭一边埋头苦读。这个倔强的男孩子,叫季羡林。

       季羡林,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国学大师,毕业于清华,任北大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对语言颇有研究,后归国效力,被评价“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学者,对人生也是有着满满的感悟。《一生自在》就是一部季羡林先生畅谈毕生感言的作品,书中分五章,分别记录了作者对读书、为人处世、命运等方面的诸多心得。

       季先生的散文诚恳而真实,直击许多人内心。在季羡林看来,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说自己最喜欢和老人小孩打交道。“小孩他不会骗你,因为他不懂得怎么骗你,而老人则没必要骗你。所以跟这两种人在一起,最简单,最温暖,最快乐。”

      心底无私天地宽,季老先生望九之年写下的如何自在过一生的箴言语录,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聆听。

一、多读书本,积累智慧

       季羡林曾在德国学习多年。他介绍,在德国没有所谓到期毕业的概念,相反,他们有一个鼓励学习的词叫“永恒的大学生”。“只有博士论文写成,口试通过,拿到博士学位,这才算是毕了业。”不规定时间,也没有官方劝退压力,什么时候写完而且获得教授认可,什么时候算正式出师。

       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有一个成语叫厚积薄发,意思是只有充分准备好了,才能圆满完成任务。教育家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也是季羡林的真实写照,对他来说,毕生感到最快乐的事,就是读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把脑海里记忆和思考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获取前人智慧最快捷的方式也因为持续不断汲取养分,季羡林的性格和人生基调从此定格:万事万物,都要探究原理,找到最根本的智慧后,才能知行合一,创造独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多看万物,领略天地

       有人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是蝌蚪,长大了变作井底之蛙。”这是普遍限制,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有条件,我们应该敢于走出去,尽力弥补这种遗憾。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曾道出了武学三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所谓见自己,就是自我修炼。不断深挖自己的内心所想,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做到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所谓见天地,就是进入社会历练。去观摩社会生活,借别人之眼,修正自己的自我认知,领略天与地,才能感到自己的局限和永无止境。

       所谓见众生,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终极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季羡林在《一生自在》中,花了相当长的篇幅,叙述自己当年争取留学资格,并且最终在德国度过了自己最重要的一段求学生涯的经过。

       清华大学毕业后,季羡林回到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员。宋还吾校长非常喜欢季羡林,但季羡林并不喜欢职场中溜须拍马的风气。他在书中写道:在灯红酒绿中,又会蓦地感到手中的饭碗在动摇,二十刚出头的年龄却心怀百岁之忧。我的精神无论如何也振作不起来。因此我必须想法离开这里。

       你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在未来看见它留下的印记。在与家人道别,处理好所有手续后,季羡林收拾行囊,踏上了途径俄罗斯的绿皮火车。挤挤攘攘的硬座,各带干粮节衣缩食互相打气的学生们,到了德国后饱经炮火的紧张气氛,以及发奋图强的学习岁月,场景交叠,最终改变了季羡林的一生。

三、终身学习,方得自在

        马克·吐温曾说:“你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日子,一是你出生那天,一是你找到你为何而活那一天。”对于学习一生,拼搏不止的季老先生而言,生活真谛或许就是“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自在逍遥万事休”。

       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看见更多可能性,才能明白自己的见识始终非常渺小,也只有终身学习,我们才能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并且不断奋斗,突破极限。

       另一位文学大师林语堂曾说: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人终其一生,无非就是在不断探知自己的人生到底应当有什么样的意义而已。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不完满是常态,而圆满则是非常态,就如同‘“圆为少月缺为多”道理是一样的。如此理解世界和人生,那么我们就会很快变的通达起来,也逍遥自适多了,苦恼与晦暗也会随风而去了。

       了解了人生本就不完满的真谛,聆听了书中前辈,生活哲人,自然万物传递给我们的哲思,我们也就更有底气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做到心底无私,自在前行。有人说,事事如意太难,愿你事事甘心。

       愿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一生自在》,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终极真理,从而像季老先生希望的一样,做到自在一声,一生自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