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
柯老师:您好!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但至今为止,我感觉自己有一个很不正常的心理,一件事情使我非常苦恼。
事情是这样的: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开始记事了,那时我和父母睡在同一房间,一天晚上睡觉时突然被一个声音吵醒,醒来后静静的细听,是父母间一些亲密的话语。听了一会儿,我就坐起来看父母怎么了,谁知看到了他们做爱的场面,当时爸爸很紧张的和妈妈分开睡了。
我那时小,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那样,渐渐的似乎忘记了这件事,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当年的那个场面,而且非常反感。伴随着这个记忆,我从此对父母就没有了好印象。
上高中以后,有了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知道父母的这种行为很正常,但怎么也无法驱除那个夜晚带来的迷惑,爸爸在我眼里不再完美,这种想法持续了好久好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爸爸的话越来越少,单独在一起时几乎就没有话说。
曾经以为时间长了会忘记,但现在反而天天想起,脑海里时常浮现出那个场面,也知道这是错误的想法,但脑子就是不听使唤。
好烦自己啊,也想让朋友帮我解开心中的疙瘩,但这样的事情终究很难开口,如果别人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还好说,万一别人根本没有,我会更郁闷。您是不是觉得我很可笑?
我经常试着说服自己,不该抱怨他们,毕竟爸爸妈妈没有多少学问,他们怎么做我不应该干涉,但他们至少不应该让我看到啊,他们是不是太不注意我了?我想,别人的家长一定很小心,做这种事时尽可能不让小孩子看到,为什么父母做这些事情时不怕我会知道?想来想去,还是不能原谅他们让我看到这件事。
我在报上看过,美国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明白这种事,知道爸爸妈妈在一起会有亲密行为,孩子的出生也和这种亲密行为有关。但孩子真的会理解吗?有必要让小孩子知道这样的事情吗?
怎么办啊?柯老师,我只有求救你了。我都23岁了,什么都明白,但为什么这件事的影响这么大呢?我很刻意的想忘记这件事,也想对爸爸妈妈更好些,但那个夜晚看到的场面似乎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急切等待着您的回信。
无法忘记是因为太想忘记
小菲:你好!
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在你成长的年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并不富裕,许多子女在童年甚至少年都不得不和父母同居一室。你所遭遇的困扰并非特例,相当一些人都遭遇过。曾经有一个女孩告诉我,由于幼年曾看到过父亲的性行为,她不仅鄙视父母,而且成年后对于性也一直抱以不正常的心理,以为是很下做的事情。
这和传统文化有关。
一方面,中国是一个性文化相当发达的国家,只要看看中国占世界第一的人口,就知道性在中华民族繁衍中起了多么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性禁忌很严厉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性不能登大雅之堂,性成为最私密甚至有些丑陋的东西。在这种文化的熏染下,父母不可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所谓“饮食男女”,说起吃东西,谁也不会有什么避讳,更不会觉得有什么羞耻,人们对于美食的津津乐道与欣赏从来是堂而皇之的。但性就大不同,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即使在文学作品中,爱情还属于“禁区”,更不要说“性”了。
虽然现在的社会较之过去已经相当开放,在大街上可以看到恋爱中的年轻人当众拥抱亲吻,但不管怎么说,性仍然是相当私密的事情。你在童年毫无精神准备地看到了父母作爱的场面,受到的震惊和对你心理的影响是可以理解的,没有什么不正常。
你不能原谅父母让你看到他们作爱的场面,但其实,以你父亲当时的反应来看,他们恐怕比你更为惶恐,这与他们是否有多高的文化无关。任何精神正常的父母大概都不愿意让子女看到这样的场面,但你的父母当时一定以为童年的你已经睡熟,以为你一定不会看到和听到。父亲当时的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否则他也不会在你坐起来时赶快与母亲分开了。你的童年父母无法提供给你单独的房间,这是家境使然。他们并没有忽略你,只是没有条件而已。你已经长大,应当理解父母当时的尴尬,他们已经很小心了,要宽谅他们。
你提到西方对子女的教育,我也的确看到过一些资料,即西方的父母往往不对孩子隐瞒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的甚至还会主动告诉孩子怎样才会出生。我们在电影上也会看到,父母在孩子面前会拥抱,会亲吻,但更亲密的行为恐怕还是会避开子女,这是最基本的人伦。以美国家庭为例,孩子往往在很小时就有单独的房间,父母不会与孩子同床共眠或同居一室。这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物质生活水平的表现。如今的中国,许多城市家庭给孩子独立的房间,这样的格局中,孩子自然不可能看到父母作爱的场面。
你已经上了大学,23岁应该算成年人了,很多道理虽懂但仍然深受困扰。这是因为,理论上的明白和实际中的感受是不同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出生缘于父母的亲密行为,但通常人们不会去想像那样的场面,就像一般人不会去想像我们仰望的公众人物会有这样的行为。“想像”本身就是“不可想像”的。
那个夜晚你看到的场面之所以至今挥之不去,带给你深刻的刺激,还因为它带有某种视觉乱伦的意味。弗洛伊德对女孩与父亲的关系有过许多深刻而精彩的发现和论述,你不能接受自己看到的场面还有很复杂的心理原因,与人类的文化禁忌有很大关系,但这显然不是一封信所能完成的任务。
说了这么多,柯老师想告诉你,你父母当时并非没想到回避你,只是因居住条件不富裕没能很周严地做到这一点。你应该能原谅他们。
再一个要告诉你,你用书信的方式把心中的郁闷向自己信任的长者倾吐出来,倾吐就是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在倾诉的过程中,问题已经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决。心理学有一个规律,一个心结若总压抑在心中,其能量会越来越大。你说了,并且得到了柯老师的理解,相信会得到某种解脱。
最后要告诉你,那件事发生在你的童年,它已经过去了,就让它过去,不要太在意。即使有时还会想起来也无妨。对一件事太在意,太想忘记它,反而可能越发忘不了。那正是你这么多年越来越忘不掉的原因之一。而你不在意了,它会慢慢淡化。
祝快乐!
如何去除心理行为障碍
——选自《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根据我的了解,大学生或是大学毕业以后工作的知识分子在心理上完全没有障碍、没有不健康因素的人非常少。当然明显的疾病是少数,比如说,这个人精神不正常,不得不住院治疗,这是少数。或者有比较严重的神经症,这也是少数。但是心理上有某种不健康因素,有某种障碍,这个比率非常大。
一个人如果在生活中、在压力中有焦虑现象,有忧郁现象,有孤僻现象,有失眠,有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有心理原因造成的消化不良,这都叫心理不健康,有些人还是比较严重的。
比如说,你想做一件事,却心理支出非常大。想找一个人,想说一句话,反复想,就是不能走出这一步。你有没有那些排遣不了的孤独感?如果你在生活中经常有一种莫名的不安全感,莫名的孤立感,这些都属于心理不完全健康的表现。
人的心理非常敏感,是很容易被扭曲的,但是反过来,就因为它非常敏感,我们稍微用点方式,就能把它调整过来。
几天前,我与大学的几个同学谈话,讲到一个例子。
一个女孩子,现在二十多岁了,很痛苦。为什么呢?她患有一种心理疾病。怎么得的呢?小时候表姐来看她,妈妈就说,你看,你就没表姐长得好看,你的学习也不如表姐好。这种话做母亲的以后又重复了几次。结果,女孩就产生了对她表姐以及周围人的一种莫名其妙的敌视、排斥心理。当她把别人当做敌人以后,自己就被孤立了,渐渐的,她变得害怕环境。第一步是把别人当敌人、对手,第二步是怕环境。
她长到了你们这个年龄,现在每天的目光只能看自己的鼻尖,不能看周围环境,不敢看任何人,生活已经有困难了。这叫心理行为障碍,而且是严重的障碍。
那么,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
就是因为母亲那个不正确的心理的影响、语言的影响。
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有时候心理上会有这种弱点或那种弱点(虽然没有她那么严重,她是比较典型的):比如怯生,不敢交际,比如孤僻,比如忧郁,比如焦虑,总觉得自己处在没完没了的焦虑之中,而且这种焦虑有的时候伴随人一生。
所有这些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都是由如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一,儿时的心理创伤。
二,从小到大受到的各种不良心理暗示。
三,从小受到的当时不可忍受的压力,如学习、升学等压力。
四,家庭变故及自己经历的特殊事件和特殊体验。
五,由于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受错误的性观念的影响,从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六,当前的生活有承受起来感到困难的压力。
这些因素,往往可能造成心理中这样或那样的不完全健康。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克服不健康心理的方法(一):倾诉
一般性心理不健康因素的克服,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倾诉。
一个人有了某些心理上的不正常,往往需要倾诉。
有的人出门前总是不放心,反复地关门,关几次都不放心,来回检查。关一个抽屉,锁上以后来回检查。我知道在座的同学中就有这种情况,这叫强迫症,是个小小的不健康。还有的人一小时走不出家门,不是关煤气,就是关水管,关电灯,或是关门,他来回走不出去。可以告诉你,你只要锁上门,来回检查,次数偏多,就是强迫倾向,就叫心理不健康因素。又比如你来回洗手,总觉得洗不干净,这也是个强迫观念。有的人总怀疑自己有病,怀疑自己这儿有毛病,那儿有毛病,这是疑病症。
再比如你对有些东西有恐怖,比如对高处有恐怖,这叫恐高症。
恐高症就是一种恐怖观念,叫不健康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只要在你身上存在着,总是要影响你,影响你的状态,影响你的智慧,影响你潇洒的人生。现在你觉得不严重,不就是恐高吗?高处我不去就完了嘛。不对,既然你有这个问题,就要把它拿掉。
什么时候你站在二十层楼往下看也不害怕,才叫正常。
我见过很多知识分子,特别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有特别高要求的人容易恐高。对这个问题,第一自己解决不了,第二觉得也没什么大妨碍,反正也死不了。
但是我要告诉你们,既然想做一个健康人,就永远要处在一种无所畏惧的健康状态之中。有了不健康的因素就应该拿掉。
恐高症,除了小时候从床上摔下来,或者被大人举到高处吓着以外,这两个原因可以查一下。如果没有这两个原因,恐高就是因为一个很平常的原因,从小对高目标的追求,使潜意识产生了对高目标的畏惧,转化为生理的、视觉上的恐高症。根据我的研究,恐高症在那些责任心强、努力学习的知识界特别多。你看那些建筑工人没有几个恐高症。从农村招来很多建筑工人,马上让他爬高楼,他不害怕。
讲一点点心理学的小常识。
我们的心理经常像做梦一样做一个象征,因为你在学习中、人生中追求高目标,一方面很向往高目标,也很喜欢高目标,另一方面对高目标有点畏惧。这个畏惧又不表现出来,自己也不知道,于是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怕高。
恐高症与梦一样,它转移地表现了你对高目标的一点畏惧。
那么,有恐高症的朋友,首先要检查自己在人生中是否做到了既积极又放松。既要有高目标,但又不要有高目标的压力。我偶尔看看球赛,大家知道,比赛有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实力问题,也还不是具体的战术问题,而常常是心理指导问题。
什么状态最好?自信,但又轻松,同时兴奋。这种状态最好。
那么,倾诉是第一个方法。
柯云路最新作品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克服不健康心理的方法(二):脱敏
第二种方法,心理学术语叫“脱敏”。
你拿一张纸,然后坐在那里放松思想想一想,我都有哪些还不太理想的、心理上不健康的或者不是很棒的地方?你写一写,随便写一写,比如说,我这人有时有点焦虑,我有点恐高。
把这些想去除的东西写在上面。
这是第一步。
我刚才讲的倾诉,要尽可能地倾诉一下。要对别的同学讲我有恐高的毛病,为什么恐高?你就要想一想,小的时候可能被摔过,被举到高处,或者对高目标确实有点压力。我觉得没有必要恐高,不值得,一讲出来,好一半。
一定要找人倾诉,倾诉出来就好一半。就像弗洛伊德经常运用的自由联想疗法一样,他让对方把一个东西讲出来,就好一半。这个很奥妙。
举一个例子,有一种病叫咽部异物感,中医叫梅核气,就是嗓子里面总觉得有东西,其实什么也没有。很多中年人,生活压力比较大,家庭关系和周边环境比较繁杂,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吃药也好不了,我遇见过不少这种情况。这是由于在生活中有一个情绪既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他心中苦恼、烦闷、生气、怨恨,可是不能说,他就得往下咽,咽又咽不下去,就卡在这儿啦。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你跟他谈一谈,他把话讲出来,第二天就好了。人的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就是这样。这是第一,倾诉。
第二个方法是脱敏。
脱敏就是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写完之后,自己对自己说,自己对自己倾诉,我要这些东西干什么?恐高症我不要,焦虑我不要,忧郁我不要,孤僻我不要,神经官能症我不要。写出来,写清楚,确定不要了,把纸条撕掉。
撕一遍解决了一半,还剩一半,再来一次。多来几次。
柯云路最新作品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
克服不健康心理的方法(三):行为纠正
第三种方法是行为纠正。
但如果你自己有决心,就能够用行为改变自己的不健康因素。
如果你怯懦,社交时心理障碍多,想去找一个人的时候思虑特别多,来回萦绕,这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让自己多想,而是去行动……
打断原有的思维逻辑,在行为中调整自己,这就是行为法。
克服不健康心理的方法(四):减轻生活压力
第四种方法,希望大家适当地解决好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压力问题。
使自己尽力,同时又量力地做事和生活;使自己追求高目标,但不受高目标的压迫……
克服不健康心理的方法(五):放松
第五种方法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希望大家学会放松。
大家知道形象思维吧?形象思维特别能够暗示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形象思维是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的手段之一。那么你就自我暗示,想像。
想像什么呢?想像自己从头顶往下,先从正面开始,脸部肌肉一点点放松,这个肌肉就耷拉下来。以后胃不舒服就用这个方法让它放松。让肌肉一点点放松,会有感觉的,体会一下,让它一点点放松,往下走,一直往下走。
这个方法对解除疲劳、应付很多事情特别有用。
包括去除各种胃部疼痛、肠部疼痛、各种痉挛性疾病。
如果有人胃疼,只要不是吃了有毒的东西,我指的是一般的痉挛性胃部疼痛,你想像一下胃部松弛,耷拉下来,让它放松。
如果能够掌握好倾诉的方法,脱敏的方法,行为疗法和减轻压力、放松的方法,大家就会尽可能地减轻心理上的不健康现象。
柯云路最新作品
《曲别针的一万种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