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换视角的纯文学尝试--《父亲嫌疑人》作客新浪(2)

(2005-11-08 21:03:47)

 

网友:您是否认为80后的对抗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如同当年的白话文对抗古文?

柯云路:这是有一点矛盾的,从我的本性来讲,我和80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一样,是倾向精英文化的。就是说从文学意义上讲,肯定是看着托尔斯泰等等这样经典作家的作品,认为文学要坚持这样走,文学要这样才是伟大的、了不起的有价值的文学,这是本性的一面。

如果按照本性的一面来讲,如果你不动脑筋,对现在的东西会有潜在的否定,不自觉的否定,甚至是排斥。稍微理性一点,比如我写《父亲嫌疑人》,发现了一些东西,然后再深思这些东西,就要承认年轻人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要学习的,是要借鉴的,起码从文学意义上讲是这样。我对80后作家的作品看过一些,看的不是很多,像韩寒和郭敬明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都看过。

这代人有向我们挑战的一面,我们像他们这么年纪小的时候写出的东西不如他们,我们最初走上文坛的时候,现在来看还挺矫情的。他们一拿笔,虽然写的在我们看来不够广阔和多样化,但是他们表达的文风和态度,比我们起步的时候好得多,他们对这个世界本身就有一种批判,有不太当回事的那种不正经。有时候太正经搞文学不行,如褒贬太明显,是非太清楚,理念先行等。80年代有很多作品,虽然当时很红,可能现在读不下去了,他们的作品比我们那时候的作品有好的一面。包括有时候读他们语言的俏皮和机智有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这个话题我只是初步说一下,真正两代人的交流和对抗都有两面性,我们也希望得到他们的承认,我们的作品年轻人不想看,我们也很失落。

 

主持人:我们来听一下三位记者对这个冲突有什么看法。

卜昌伟:我不知道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来呈现出来,当时是哪种考虑?

柯云路:这个对我来讲完全是纯文学的课题,是纯文学的尝试,很不市场,不是很通俗、很好读的。我想写的,第一,我总认为一个人是可以进入他人思维的,作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个人可以转换角色进入他人的思维,但是如何实践这一点,这是文学上的一种尝试。

我在这部小说中,尽可能地消灭我原来的主观意识,尽可能地中断我的各种理性逻辑思维。说句比喻的话,也是一个逼真的话,进入类似梦游的感觉,体验一个20岁的阿男的全部感受。我希望自己不要不断跳出来,而要尽可能在他的角色里面钻着不出来,看到底他对这个世界有什么看法。在这个写作过程中,对诗歌有一点感觉,与以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样,我在写开头那段诗的时候一下子进入那个人物了,诗是不能胡诌的。

丛治辰:我在想语言上,我觉得是可以进入我们思维的,进入我们的语言方式了,但是实际上您所描写的80后的作家多大程度上能够迎合80后的想法,我是中文系,我比较倾向于精英文学,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就我接触的一些同龄的孩子来讲,“弑父情结”这个词就值得怀疑,先确定你是他的父亲,再把你弑掉,我想这些孩子到底有没有认同感,很可能他们本身没有这个认同,我一定要寻找某种父亲,我对此现在也是有点怀疑的。

 

主持人:他们连同龄人的作品都很少读,他们很多是欣赏自我。

丛治辰:感觉他们是没有父亲的,他们不觉得自己有父亲,也不觉得父亲要弑掉。

柯云路:但是你刚才也讲了一个观点,他们是一种矛盾状态,你去问问80后的这些年轻作家的心里话,他们肯定是在市场上成功了之后,内心有一个渴望,希望正统文坛包括现在的评论界对他们的认可,这个就是儿子希望父亲认同的一种方法。

 

主持人:是不是有一种替代的关系,我们这代人来淘汰80年代走红的这一代人?

柯云路:这是两面性,儿子一代永远希望父亲一代承认自己,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父亲一代,这是矛盾心理,不能完全倾向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