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换视角的纯文学尝试--《父亲嫌疑人》作客新浪(1)

(2005-11-08 21:01:48)

转换视角的纯文学尝试

——《父亲嫌疑人》作客新浪

 

 

(柯云路新作《父亲嫌疑人》是“对传统的一次挑战”,这部写到“弑父”的书,主人公阿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的文学新秀,他的“父亲嫌疑人”则大多是八十年代走红的文化人。这样两代人的冲突,是这部小说引出的话题。

9月6日10:30柯云路先生做客新浪读书频道“名人堂”,同八十年代生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媒体朋友及网友们一起就《父亲嫌疑人》一书涉及的弑父情结、代际冲突及相关的文学文化问题展开讨论。)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上午好!非常欢迎收看我们读书频道的名人堂,今天我们请到的是作家柯云路老师。柯老师好,

除了柯老师,到场还有这样几位嘉宾:

丛治辰:我是北大中文系的。

张守刚:北京娱乐信报的张守刚。

卜昌伟:我是京华时报的卜昌伟。

丁立华:我是新京报的丁立华。

 

主持人:柯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本书《父亲嫌疑人》,先给我们谈谈内容。

柯云路:这个故事有一点怪,一个文化大院里,有一个男孩跟妈妈在一起,但是不知道父亲是谁,据说大院里面有七八个是他的父亲嫌疑人,这些父亲嫌疑人都是80年代成名的文化人。这位年轻人叫阿男,有一天他写了一本诗集出了名,这时候他开始寻找那位不认帐的父亲,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他对一个一个的父亲嫌疑人都进行了各种各样所谓灵魂的拷问,在拷问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故事,同时他和这些父亲嫌疑人的女儿们产生恋情,这就出现男孩和父亲的女儿是不能谈恋爱的问题。到底哪个是真正的父亲,在整个拷问父亲嫌疑人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非常想确认谁是自己的父亲,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对父亲的叛逆。

 

主持人:我们说这是一次对传统的挑战。

柯云路:所谓的挑战——我看到有一些媒体、包括《新京报》做了一个概括,说这本书是对传统的一次挑战。传统文化中往往讲的是父子亲情,但是实际上父子之间有一种很怪的紧张关系,即使不怪的父子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从心理学意义上讲就是“弑父情结”,儿子总想取代父亲,如果一个小男孩拿着枪指着爸爸,说打死你,爸爸!这是一种对抗,这种对抗不一定是家庭伦理范畴的东西,而带有文化的色彩了。

所以,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我发现了一点东西,发现了两代人之间的那种冲突,年轻一代对父辈拥有继承的又隔不断的联系,同时又背叛,又要取代。

 

主持人:小说中的阿男是80年后出生的人,他要对抗的人是在80年代走红的一批人。丛治辰,你看这本书有什么感觉吗?

丛治辰:这本书我实际上还没有看完,从专业的角度讲,我没有资格来跟柯老师对话,从柯老师刚才的描述来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隐喻,一个80年代生人叫阿男的男孩子,他并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符号化的命名。这样的人又是一个文化新秀,来对抗的一批人,让我想到80代的作家。如果隐喻地说,80年代生的这批作家,他们找不到自己文化上的父亲是谁,他们在成名之后,可能需要这样一个认同,然后他们去寻找;寻找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反思的过程当中,同时跟父亲的女儿纠缠不清,他们无法得到父辈的认同。实际上80后的作家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地位,他想寻找依托,寻找不到,寻找到了又不满意。

 

柯云路:我当然没有这样自觉地去隐喻这些东西,写这个小说也是一个文学尝试,当我发现这个故事、或者发现心理学意义上的弑父情结也好,在创作的时候,我主要的是纯文学的尝试。我想如果我站在年轻人的立场上,完全用他的角度来看问题,用他的眼睛看世界,包括用他的语言来表现一切的时候,我会发现什么?

我发现的东西是我写作之前并不曾完全发现的,我基本上同意你刚才的一种概括:80年代生的这批年轻人,无论是作为文学家也好,还是作为其他领域的新秀也好,肯定是两面的心理,一面心理是接受传统对他们的认可,他们肯定特别希望现在的文坛对他们的肯定,他们不光是关心市场,有的市场很红了,也希望纯文学界有一个肯定,这就是儿子一辈希望父亲一辈的认可。

另一方面,他们凭借自己年轻的优势,或者是正走红的优势,他们对传统的一代、父辈也不屑——既不屑又想得到他们认可,这是种矛盾的心理。

 

主持人:在对抗中也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在里面。

柯云路:这个是比喻的说法,这个血缘是文化上的血缘,不是生理上的血缘。我刚来的时候谈的一个观点,过去我们老讲代沟,隔了20年,这一代和上一代就有差别,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和传统的这一代人,真正形成了两代人——这两代人之间的差别,比以往一般意义上的代沟都深刻。

就拿文学界来讲,“文革”粉碎以后,走上文坛的差不多都是80年出来的。虽然细分有好几茬,比如王蒙那一茬,还有知识青年那一茬,我就属于知青这一茬,还有比我们小一点的,余华和莫言比我们小几岁,这些都是80年代在舞台上表现的。他们有一个共性,基本上是精英文化,无论读《红楼梦》,还是读卡夫卡,无论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都是这样的。80后出生这批人就和80年代的作家完全不一样了,70年代出生的小孩,长在80年代,还要受80年代文化的影响。

 

主持人:可能有的记者是70年后的人。

柯云路:70后出生的人不一样,80年代生的人长在90年代。我觉得80年代出生的人的文化,深刻的不同是什么?一个是流行文化的影响,90年代的小孩子们没有拿安徒生在看的,全是卡通。第二个是网络的影响,他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第三个是电子,手机、游戏机,在小区里走走,小男孩一人拿一个游戏机,互相连着线,在按。难得偶尔看一本书,肯定是老师安排的课外作业,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肯定要和过去我们这代人,包括上面几茬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代人了。

我写《父亲嫌疑人》,我承认两代人的差别,这是事实,而且深刻的承认到这是事实,这个事实还不可逆转,现在还有点方兴未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