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黑山堡纲鉴》的背景资料说明

(2005-11-08 10:52:53)

 

 

关于《黑山堡纲鉴》的背景资料

 

 

 

《黑山堡纲鉴》对于作者来说是一次比较强悍的写作。在这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始终感觉在穿透什么。至于到底穿透了什么,读者阅后会有结论。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叙述方式已经既定地摆在读者面前,黑山堡王国的风土及各色人物也都一一显赫地摆好在那里,这一切无须作者做任何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性的写作等待的是创造性的阅读而已。

作者此时的坦率只需表现为对这部小说的起因予以一点说明,对小说的写作提供一些背景性资料。小说与背景资料形成的蒙太奇会使读者看到得更多一些。

我在《蒙昧》和《牺牲》中都提到过系列小说《十年梦魇》,十多年前的这次写作对我近几年以同一背景的写作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系列小说中的一篇《草帽山的传说》。

那是作者在不假思索的柔软昼梦中写下的。遥远的眼前浮现出一座金黄色的土山,它像一个倒扣的金钵,又像一顶金色的草帽,干旱而又光亮的天地中活动着一山人物。《草帽山的传说》这几个字便鬼使神差地落在了纸上。

理性的思维也曾闪闪烁烁渗透进来,改头换面地进行干预。然而,又有一个更高的理性将这些理性思维的干预屡屡打断。就像一个人不断打断自己的胡思乱想,一心一意入睡一样。我在那次写作中,就是极力摒除各种理性思维的参与,保护自己流烟般的梦幻自由进行。

对《草帽山的传说》与《黑山堡纲鉴》之间的联系无须做过多说明了。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前者可能确实是后者的一粒种子。

当然,这粒种子后来又发展得别有天地了。

 

 

文学写作虽然是一种梦幻思维,然而这个梦幻思维却综合了作者在此之前的全部生命活动,包括他最抽象的思想。在这里我们想说,水淋淋的艺术与干爽透明的思想同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手段,而这两种手段又是难解难分的。就像一个人白天处心积虑地理性思维着,解决着行为做事的种种难题,而到了夜晚,白日里全部自觉的行动也都成为做梦的素材。

一个小说家也常常是一个思想家,他总在不停地思想着。思想清楚了,不能取代文学写作,但却有可能化入文学写作。当然,化不好便成为思想对艺术的凌驾,伤了艺术;然而,自然地化入写作中,也便巧夺天工了。

对于理性思维与梦幻思维之间的关系,这里并不想饶舌多言。作者想做的只不过是一点说明,那就是,《黑山堡纲鉴》的诞生与作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关,那是作者研究文化人类学时包容的一个问题。在这里,作者将《中国封建文化十四本位及其他》一文作为《黑山堡纲鉴》“背景资料一”收入书后。它多少能够使读者了解一点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思想。

倘若读者有更多的研究兴趣,可参看作者的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

 

 

一个作家的文学写作总是和他对文学的探究联系在一起。

每一个好一点的作家都有他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看法。文学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文学艺术的奥秘在哪里?文学艺术何以在人类社会中产生,又何以被人类社会所需要?文学艺术的力量源泉是什么?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问题差不多是每一个好一点的作家都在思索的。一个作家写得好,并不一定思索得好;思索得好,也并不一定就写得好;然而两者之间确实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这里,作者将《人类的故事》一文作为“背景资料二”收入书后。这是《黑山堡纲鉴》这部小说诞生前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一点探究。也许这种探究对《黑山堡纲鉴》的写作并没有直接的、可以列为一二三四的联系,但是确实有自然而然的联系。对于文学艺术的顿悟并不能直接变为文学艺术作品,但是它却成为作品诞生的一点照明。

《人类的故事》一文同样是作者研究文化人类学过程中的一点文字。倘若读者对此有更广泛的兴趣,同样可以阅读作者在此前出版的文化人类学专著《人类时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