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游记:于清晨的薄雾中读柳江古镇

(2010-08-12 14:27:08)
标签:

原创

旅游

摄影

文化

小镇

创始者

薄雾

苏杭

柳姜

古镇

分类: 音画作品


http://s5/middle/58419963x8d9a7ccd55b4&690

摄影、文:空谷鸣琴

 

清晨,瓦屋山下秀美的古镇柳江还在沉睡,而我却醒了,轻踏晨雾的薄影,我用相机深入小镇的灵魂深处,寻觅喧嚣的都市所没有的宁静。。。。。

http://s4/middle/58419963x8d9a808b4503&690


    薄雾轻起在花溪河与杨村河之间,此刻正黛眉初画般清新地浮起在河面上,如轻灵的神女飘渺地舞动薄纱裙,翩翩起舞于山水之间。。。。。。山因水的环绕而更灵秀,水因山的倒影而楚楚动人,轻轻散步在木质的江边长廊上,总怕扰了山水中独有的那份难得的优雅,这西蜀藏在瓦屋山下的这颗明珠,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清新、可人,直抵灵魂!她没有江南小镇的恢弘,也没有苏杭水乡的浩荡,却如同镶嵌在瓦屋山下逸柳如烟的小家中走出的通灵宝玉,静静地醉卧在花溪河畔。。。。。。

http://s13/middle/58419963x8d9a9336dc0c&690


   走在深入河岸的木质长廊中,脚步轻轻一点,感觉就靠近了历史的边缘,高耸于秀雅的亭子旁的“烟雨柳江”四个字,仿佛将人带入了烟雨朦胧的江南。江南,是古今中外多少人向往的天堂,苏杭那如诗如画的梦境,总写于小桥流水的烟雨中,而柳江古镇的创始者们,大概也是从人间天堂的诗意中走来吧,才能将江南的朦胧诗意,鬼斧神工般复制而来,而这种复制却透着创始者对山水通透的了悟。我到过人间天堂的苏杭,也曾经在烟柳如画的西湖边漫步,如果说西湖的山水是一幅壮美大气的山水画,而这小桥流水的柳江就是一幅自然与人文精雕细琢结合的小巧工笔!

http://s16/middle/58419963x8d9a97480c9f&690
    瞧,搭建在河中心蜿蜒伸展的石桥真是匠心独运!过桥的人必须以跳跃的姿势一步一步从红沙石板上踏过,才能到达彼岸。背着相机,我也绕有兴致地跳跃着过桥,而站在河中央,俯视如瀑布一样从我脚下滑过的河水,还真有点历险的感觉!四面的山水,如同一幅绝美的水墨画般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忘记了置身于河中心的恐惧感,拿起相机,对准那幅绝美的山水画按下了快门。。。。。。

http://s3/middle/58419963x8d9ae59bf942&690
    河边有清晨就起来游泳的游客,肆无忌惮地在一帮摄影师的镜头上走过,现代都市的嘈杂,使不论生长于哪一阶层的人,都盼望能够避开那种喧嚣,真正走进自然中,偶尔缓解都市中繁重的精神与体能压力,而山与水的亲近就是最好的释放地,正如一千多年前大文豪苏东坡在惠州谪居时,有一天,在山间行走,已经十分疲惫,而离家还很远,他突然悟道:人本是大自然之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何处不能歇息?于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只有在与大自然的贴近中,人们也许才能在这充满功利与竞争的社会中,找到迷失在物欲中的自己,也许这就是各地古镇能够在当代迅速兴盛的原因吧,因为古镇最能寻觅到人与自然的融合,因为各地千百年前建造古镇的人本身就是寻觅精神与山水交融的精神雅士,小的精神贵族可以凭自己有限的财力,打造与自然贴近的古镇,而“达则兼济天下”的名士与官员,则可以以自己的大智慧与国家之财力,打造留名千古的城池与名胜,如同当年豪放派的大词人苏东坡打造被后世的人称为天堂胜景的“西湖苏堤”一样。

 http://s5/middle/58419963x8d9aa963e4e4&690 柳江古镇名字的来历有点特别,并非是外地人想象中的以河流命名的,而是以镇上柳、姜两大姓氏衍生而来。相传,古镇建于南宋,清朝初年有两家大户人家,一家姓柳,一家姓姜,顺着河流在河岸边修了这样两条街,所以人们称它为柳姜镇,后来,“柳姜”演变成了“柳江”,在发展的过程中,柳江的先辈们将花溪上游之水用水渠引到下游,部分用作灌溉农田之用,而另外的部分则是引入古街,街水互应,成水中有街,街中有水的美景。由此可见,这柳江古镇的创始者们,已经在千百年前,就有了在生活中智慧地贴近自然、寻觅自我的雅兴了,比之现代只注重追求自己盆满钵满的富豪们,在品位上就高出了许多个档次了。无论拥有多少身家,人终归是自然之子!

 

http://s15/middle/58419963x8d9ab3e27d0e&690

 行走在这灵秀的古街上,一不留神就以为自己似乎到了苏杭的某一小镇,那贯穿于整个城镇中央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经每户人家的门前,而许多人家轻轻地用两网细细的铁丝两头一栏,门前就是一个小小的鱼池,品着鱼翔浅底,小溪中一丛丛的睡莲与滴水观音,也在明净的水中欢快地伸展着嫩绿的新叶。。。。。。我曾经也流连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房前屋后的清水中,却难得见到如此娟秀与明澈的小溪,江南水乡的青砖碧瓦与门前的小河,大多被现代都市的喧嚣与嘈杂淹没了,曾经在苏州的小巷里弄中想要找寻我梦中的江南小溪,却终究难以找到。而在这小小的古镇上,虽然家家开着精美的店铺,透着现代的商业气息,而从门前流过的小溪上,我却分明寻觅到了那种澄净而透明的纯美!时间似乎在小镇的小溪中凝固了不能停留的脚步,我想不论这个小镇是否是当年建造时的模样,抑或是现代人所打造的,那种优雅而闲适的韵味,都一样打动着与她贴近的每个游客的心灵。。。。。。

http://s7/middle/58419963x8d9aba821506&690 小镇的尽头,是数十颗隐天蔽日的大榕树,以苍劲的雄姿悬垂在小镇的尽头,河畔的旁边,甚至河的中心,那茂密的树叶与根须,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小镇厚重的历史―――远远地从南宋、明清走来,在瓦屋山下,闪烁着它藏于幽静深山中的历史,没有大家闺秀的豪门霸气,没有江南水乡的众人皆知,却有着淡泊而宁静的美丽,这令我想到了一个有着博学而才气横溢的隐士,宁愿在清贫淡泊中独善其身,却不愿去做兼济天下的达人!这何尝不是一种风骨?

 http://s2/middle/58419963x8d9abf47ff21&690  尽管小镇在清朝曾经出了一位姓曾的一品太师,他的故乡就在这名不经传的小镇上,小镇的人们也以曾家为荣,曾家园独特地以寿字为建筑的格局,使参观者无不惊叹,那雕梁画柱中的雅致与品位,使我看了也惊叹主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可走出曾家园,我却有如此感叹,如果要把这位一品大员与小镇清朝初期的柳、姜二家的主人相比,其实我更敬佩柳姜两家当年的主人,因为他们没有建造一座绝世的雅苑为己所用,却将自己的智慧与雅兴,用在了打造这沿河两岸的街道上,正因为有了他们倾尽财力与智慧的打造,将花溪上游之水用水渠引到下游,部分用作灌溉农田之用,而另外的部分则是引入古街,街水互应,因此,才让我们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有缘见到这绝世美丽的柳江古镇!这样的隐士,虽不是达则兼济天下的为官者,却是在柳江古镇人们心中代代相传的恩人,直到今天,乃至今后,我们都会以仰望的方式,怀念这两位无私的创始者。。。。。。


http://s4/middle/58419963x8d9d03a6852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