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蛟池塘——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缩影

(2023-06-02 17:45:08)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图片

分类: 历史

原名茭池、茭池塘。位于衢州古城南部蛟池街西段南侧,建乙塘之北。明·嘉靖《衢州府志》“巻三·山川纪二·津渡”引明《一统志》载:“茭池,郡治西”;清·康熙《衢州府志》“巻十·水利”引前志载;民国《衢县志》“族望表·龚氏”条下系“蛟池塘”,而在“巻六·食货志·水利下”中也引明、清《衢州府志》载并注云:“俗误蛟池塘”。宋元时,塘与建乙塘系同一水体,因龚、留、余3家入居后被切割为三。西北水域龚氏所占,南之大部为留氏所有,东部,余氏作为花厅一景。

塘因植茭,遂称茭池或茭池塘;但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记述“衢州三怪”时,只云“三怪”之梗概,并没有具体记述到“鸭鬼”生发之塘名是在今天的蛟池塘。且看原文:

张握仲从戎衢州,言:‘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一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驰而奔,鬼亦遂去。然见之辄病,且多死者。又城中一塘,夜出帛布一匹,如匹练横地。过者拾之,即卷入水。又有鸭鬼,夜既静,塘边并寂无一物,若闻鸭声,人即病。’”(右下图:蛟池塘)

由此可见,蛟池塘鸭鬼”之说是后人附会的。

蛟池塘的原名应是“茭池”或“茭池塘”,初以郡人种茭白得名。应“茭池”与“蛟池”二者系谐音,民间文人便有意地将它神化、并与王志斩蛟的传说挂钩,赋予“蛟池塘”以灵气而活现。翻阅历史,“蛟池塘”一名的问世当是近百年的事,不会久远。范围也只在几个人中,知者甚少。清·同治之前,现存的衢州任何一部文史都无此称谓。第一次出现,当是民国《衢县志》。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呈发展、繁荣趋势,对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备加关注。于是,各种版本的《衢州民间故事》纷纷登场,“蛟池塘”的“王志斩蛟说”开始被炒得甚热、甚烈。记得与“蛟池塘”挂上钩的第一篇《王志斩蛟》作品刊载在《衢江文艺》上即是浙西化工厂的业余作者夏正填,后被收进《衢州市故事巻》。事后,凡涉及“蛟池塘”者皆抄袭之。“蛟池塘”一名终被群众接受,正式登上了文学历史的大雅之堂,完成了自身的演绎过程,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改变了原先的形与义,使原义发生了质的变化。

“王志斩蛟”何以同“茭池”挂钩? 因“茭”与“蛟”都由水而生,它是神话故事诞生所具备的生态环境。同时,时令、习俗、地理要素、空间背景也是促成故事成形的重要条件。

衢州民间流传的“王子斩蛟”说,非此“王志”。此“王志”是“外籍人氏”,但他的母体原于信安的“王质遇仙说”。晋时,当信安的“王质遇仙说”传遍大江南北时,各地的“王志遇仙说”亦应运而生。情节一样,只是偷梁换柱改个名。今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王志遇仙记”,就是一例,可谓同工异曲。这个与王质貌同神合的“王志”就又被郡人迎了回来,以音同假冒了土生土长的“王子”。

“王子”是谁?是个穿红兜的小孩。衢州先民每逢端午节都要做红兜兜给自己的小孩穿上,以辟邪。这就是当地的习俗,无论城里乡下一个样。而端午,衢州地区恰恰是一年中的汛期,动辄涨“端午水”。“端午水”一涨,衢城泛滥成灾,塘塘池池一片汪洋。顷刻,民房倒塌,小孩溺没,历史上屡见不鲜。人们每见汹涌而至的大水就说“出龙”了。时,恰逢一、二个胆大穿红兜的小孩敢迎浪戏水,“王子斩蛟”之说便在人们脑海中毅然生成——她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所述的“鸭鬼”是不是就发生在蛟池塘,我一直持怀疑态度。直到今天,还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作佐证。假设蛟池塘就是“鸭鬼”的原生地,我想,与塘中种植茭白相关。鸭喜欢在茭白中穿行、追逐或捕捉鱼虾。每每闹得欢时,总会发出“怪、怪、怪”的尖叫声。夜幕降临了,偶然也有一、二只离群的。躲藏在茭白丛中,一听到风声或脚步声,不勉会惊恐。夜深人静,胆小者闻之,自然会吓出一身冷汗或由此而病,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也不泛有装神弄鬼的害人者之事发生。据史籍记载,“衢州民俗尚巫鬼,民毛氏、柴氏二十余家蓄蛊毒。值润岁,害人尤多。与人纷争,辄毒之。”可以相见,衢城塘中“鸭鬼”横生,是那个时代一个地方的社会缩影,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嘉兴一日旅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