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安郡纪》卷十四“山川潭影”中之一文--张水绿
(2023-03-13 17:18:43)
标签:
历史图片文化杂谈教育 |
分类: 历史 |
见日塘 — 见证着衢城南隅千百年历史之沉浮
即今建乙塘。“日头”,衢州人叫“热头”;“见热”与“建乙”,方言谐音,以音译成汉字,遂为建乙塘。塘,位于蛟池塘南不到百米。古时,其塘与蛟池塘系同一水体,水域广阔,后被人为瓜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水域约有六、七百平方米,涨大水时,四溢家户。本世纪初,市区改造,水域被蚕食,现约剩300平方米左右。古代,衢州城中多乔木,民宅主要集结在东北,间距小,荫而蔽日,尤其冬天,一时半载难见太阳。城西南,民居稀疏,泽国相间,日出东方,万道霞光瞬间染红水面,清晰如画,晨起即“见日”,故名。日可见,亦有见不到之时。一升一落,天地轮回,此乃自然之规律。“见日塘”一名之构词匠心独运,意境设置深邃,空间辽阔。演绎成“建乙塘”之后,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幻觉。一方清水,一方地理,营造出一方文化。塘之四至,明代之前以私宅名作地理座标。到明中期,孔庙南移之后,遂以鲁儒坊作指代。如民国《衢县志》 “巻六·食货志下·水利”载:“建乙塘,一作见日塘,在鲁儒坊北”。明末始,街巷之名随着民居的递增络续诞生。北有蛟池街、花厅巷;南为百岁坊;东,东岳庙、九曲巷;西,南北向的有蛟池巷、马王巷、建乙巷,东西向的有建设巷(文井巷)、醋坊巷。每一条街、坊、巷名的诞生都印证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文化导向、一个特定的地理座标,使这一区块的文化含量厚重起来。打开泛黄的历史巻宗,错落在这些街、坊、巷中较具影响的先民,北蛟池街、花厅巷有陈、彭、龚、余、郑诸姓;东,孔、栾2氏;南有楼、留2族;西为司马、何、叶诸氏。他们先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移入,孕肓了“见日塘”和周边地名的诞生,丰满了区块的姓氏文化。对这一区块内的氏族,明时有“一孔、二留、三彭、四叶”之说。塘西司马氏 据民国二十七年版《祝氏宗谱》载: 祝绍唐(383—481),配司马花园(今醋坊巷处)司马氏(388—?)。按此分析,其先约东晋·咸和三年(328)即卜居于斯;叶氏 叶铸 ,北宋·熙宁三年(1070)从寿昌(今属建德)迁入;楼氏 据明·嘉靖《衢州府志》载: 楼璩,字师垣,本四明人,南宋·绍兴初,以监征来衢,遂家于衢城南,封兖国公;北,陈氏 据民国十年版《陈氏宗谱》载: 陈润(1014—?),字可滨,号望江,江西抚州人。约于北宋·景祐五年(1038)信安县尉,致仕后隐居蛟池巷(裔孙迁乌溪江岭头);彭氏 据民国《衢县志》“族望表”载:衢州知州 彭汝方,北宋·宣和元年(1119)隐居于斯,三年与方腊部交战死,大洲、西乡彭家彭氏系其裔孙。王氏 据民国二十六年版《东坪李氏宗谱》载:十一世 李扆娶蛟池街王氏(1282—?)为妻。按此分析,王氏先祖约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即卜居于斯;龚氏 据民国《衢县志》“族望表”载:谏议大夫 龚河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从四川青神迁龙游,传十世,典史龚和约于元·至正初(1341—1345)从龙游卜居于斯;余氏 据破石《余氏宗谱》载:上蔡县尹 余愈诚约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从今湖南镇破石迁蛟池街北;东,九曲巷栾氏 据汪村高栾《栾氏宗谱》载: 栾闻,元为衢州路知郡,致仕后隐居于斯;孔氏 明·永乐五年(1407)衢州南宗孔氏家庙移建原新衢小学处,遂从菱湖徙居于斯; 南,百岁坊留氏 留昱 ,北宋·嘉祐五年(1060)从福建晋江江阴里迁入,明·万历六年(1578),留钟一百岁,神宗朱翊闻讯,赠“百寿嘉宾”匾,后明毅宗朱由检又赠“忠贞贤雅”匾,遂立坊,坊名由此生。这是一种殊荣,给衢州的历史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区块内上述诸姓,而今虽大多已蓑落,但在历史长河中曾经中兴,輝煌一时。陈氏族中有出任高丽国教大师陈永祥、进士陈睍、陈晅、陈壁;造墨大师叶茂实、尚书何若;楼氏一族有参知政事楼鑰(楼璩子)、参知政事、大学士楼钥、大学士楼异;余氏一族有交址巡按余敬、布政使余国宾、福建参议平海余懋中、内阁侍读学士余本敦、员外郎阁学余凤喈、道员余恩荣等;留氏一族有光绿大夫留稹、左中大夫留怙、朝散大夫留观能、信州路教授留浩、左丞相留正、留梦炎;出生于花厅巷的当代作家、上海《解放日报》“朝花”专栏主编郑秀章、出生于文井巷(即今建设巷)的当代书法家、中国书画家协会荣誉主席张衢生等都以他们的文华和才学与勤奋欲上的精神,登上了中国人文的殿堂。故人西行,青山依旧。我们今天论及见日塘时空的跨越,环境的变化,世事的沉浮,人文的发展,无非是为了提示人们,尊循“日升日落,可见而不可见”的自然法则,以“只争朝夕”、超越前人的进取精神,营造比前人更为优越的生存空间,为下代编织更为美丽的梦幻意境。
即今建乙塘。“日头”,衢州人叫“热头”;“见热”与“建乙”,方言谐音,以音译成汉字,遂为建乙塘。塘,位于蛟池塘南不到百米。古时,其塘与蛟池塘系同一水体,水域广阔,后被人为瓜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水域约有六、七百平方米,涨大水时,四溢家户。本世纪初,市区改造,水域被蚕食,现约剩300平方米左右。古代,衢州城中多乔木,民宅主要集结在东北,间距小,荫而蔽日,尤其冬天,一时半载难见太阳。城西南,民居稀疏,泽国相间,日出东方,万道霞光瞬间染红水面,清晰如画,晨起即“见日”,故名。日可见,亦有见不到之时。一升一落,天地轮回,此乃自然之规律。“见日塘”一名之构词匠心独运,意境设置深邃,空间辽阔。演绎成“建乙塘”之后,更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幻觉。一方清水,一方地理,营造出一方文化。塘之四至,明代之前以私宅名作地理座标。到明中期,孔庙南移之后,遂以鲁儒坊作指代。如民国《衢县志》 “巻六·食货志下·水利”载:“建乙塘,一作见日塘,在鲁儒坊北”。明末始,街巷之名随着民居的递增络续诞生。北有蛟池街、花厅巷;南为百岁坊;东,东岳庙、九曲巷;西,南北向的有蛟池巷、马王巷、建乙巷,东西向的有建设巷(文井巷)、醋坊巷。每一条街、坊、巷名的诞生都印证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文化导向、一个特定的地理座标,使这一区块的文化含量厚重起来。打开泛黄的历史巻宗,错落在这些街、坊、巷中较具影响的先民,北蛟池街、花厅巷有陈、彭、龚、余、郑诸姓;东,孔、栾2氏;南有楼、留2族;西为司马、何、叶诸氏。他们先后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移入,孕肓了“见日塘”和周边地名的诞生,丰满了区块的姓氏文化。对这一区块内的氏族,明时有“一孔、二留、三彭、四叶”之说。塘西司马氏
前一篇:老李的受骗游戏(小小说)
后一篇:有感于清明--张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