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才女之九
毛彦文(1898-1999)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女博士。小名月仙,英文名海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生于江山市区沙埂(巷)一个商人之家。父亲毛华东,系南宋·端平二年(1325)翰林院宣教毛庭蘭之后裔,世居衢州柯山毛村。彦文七岁入家塾;辛亥革命后就读于江山西河女校;1913年,保送杭州女子师范;1916年,入浙江吴兴湖郡女校,四年后毕业,又以浙江省第一名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系。在京,参加过五四新文化运动。1922年,被推选为女权运动同盟会浙江分会临时主席;是年,转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时,毛彦文经历了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即从18岁逃婚苦苦等到24岁的青梅竹马、表哥朱君毅,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不到一年将她抛弃,转身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苏州女中学生。在朱君毅结婚的当天,毛彦文发了一封贺电质问:“须水永清,郎山安在?”
朱君毅与毛彦文分离却乐了吴宓。吴宓是朱君毅在清华的同桌同学,而毛彦文又是吴宓的结发夫妻陈心一的同窗好友,曾为他们夫妇的结合作出过努力。而吴宓却从毛彦文写给朱君毅的情书中一直暗恋着毛彦文。在毛彦文被彻底抛弃之后,他单刀直入,不顾自己已有妻室和三个女儿,疯狂地追求起毛彦文,但都遭到毛彦文的拒绝。然而,吴宓锲而不舍。吴宓之妻获知情况后忍无可忍,主动与其离婚。
吴宓与妻离婚之后,如脱缰之马,公开地在上海滩对毛彦文展开了一场狂热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将爱意昭告天下,想在舆论上给毛彦文生成一种强大的压力。其诗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是时,俩位年青的教授之颜闻轰动上海。
1929年,毛彦文带着心灵的创伤,远涉重洋,赴美密歇根大学攻读教育行政与社会学,两年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期间,吴宓不断地与她有书信往来。1931年3月,吴氏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边发电报到美国给正在求学的毛彦文,措辞强硬地令她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他完婚,甚至威胁说,否则各自分手。而另一边又向国内一位在北平留学的华侨女子陈仰贤热烈示爱。同时又迷恋着两个金发女郎。
毛彦文按照吴宓的指令预期来到了巴黎。可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这使得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她误认为吴是真心爱她松口了。谁知,突然间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此时的吴氏已铁了心,不为所动,冷冷地道:“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氏在日记中如是记述:“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吴宓认为,毛彦文又不如鲁迅的妻子了。
古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继有“郎山须水,亘古不变”的朱君毅,再有不惧世俗“苦爱毛彦文”的吴宓,我们的衢州才女毛彦文几经如此无情的折腾,对婚姻已经彻底失去了美好憧憬。但作为一个女人,在旧社会孤身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正如她在回忆录中感叹:“青春逝去,年越三十许,不能不找一归宿”。就在这时,毛彦文的大学同学熊芷邀请她到北平散心,她在香山慈幼院遇到了年已过花甲的熊希龄。熊希龄何许人?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熊芷代表父亲向毛彦文求婚,毛彦文为了事业同意与熊希龄结婚。1935年2月9日,他们在上海慕尔堂举办了盛大的结婚典礼。当时,《申报》作如是报道:“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现年66岁,悼亡四载,昨日下午三时,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任大学教授,芳龄三十有八,红颜白发,韵事流传,沪上闻人咸往道贺,汽车塞途,极一时之盛。”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亦都纷纷送上花篮,其中以冯玉祥、梅兰芳所送最引人注目。
婚后,毛彦文辞去大学教职,协助熊希龄开展慈善事业。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病逝后,毛彦文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是年,出席印尼雅加达国际禁贩妇孺会议。1939年,当选浙江省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当选北平市参议员;是年11月,当选"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4月去了台湾,1950年4月赴美国,先后出任旧金山《少年中国报》编辑、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研究员。1962年,回台湾定居,并执教于实践家政专科学校。1966年退休,定居台北内湖。1999年11月10日于台北逝世,享年101岁。著有回忆录《往事》。
一颗才华横溢、温柔卓雅、追求女性解放的明星从此在人世间谢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