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传统小吃——饹炸饸

(2012-02-01 20:42:53)
标签:

老北京小吃

饹炸饸

饹炸合

美食

分类: 美味生活

  老北京传统小吃——饹炸饸,很多人都喜欢。咬上一口,咯吱一声,它的特点是:薄、香、酥、脆!
  饹炸饸是用去了皮的绿豆磨出浆,掺上些许花椒、盐、五香粉(根据烙炸合不同风味的要求,还可加入辅料香菜、胡萝卜、香油等)拌好,再把浆放到炉子上的铛里摊成饼,之后卷成一个大大的“豆饼卷儿”,再切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卷儿”,之后用油炸。那出锅的一个个明黄酥脆的袖珍“豆饼花卷儿”就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吃。

 

    胖花的同事玥MM特意从通州梨园带了一箱饹炸饸,散给大伙,果真很地道!好吃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6EN00SIGG.gif

 

http://s12/middle/5829509dtb7e671d76b2b&690

http://s9/middle/5829509dtb7e671fb1af8&690


“饹炸饸”的来历

  那村在通州西集镇,叫沙古堆。下了938支线的长途车,就是村口,跟路边的本村老大爷一打听,他立刻告诉说开“饹炸饸”买卖的人家姓吴,就住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按照老大爷手指的方向,来到了一座极安静整洁的农家院落前,开门的是掌柜吴玉龙的儿子吴海潮,今年二十四岁。真看不出,这脸庞白净,一派斯文的小伙子已然是吴家“饹炸饸”技术的第四代传人了。吴掌柜热情地把客人迎进屋里,一边招呼媳妇沏茶,一边就念叨起了这“饹炸饸”的来历。
  吴掌柜说,早年,农村里的百姓人家个个日子过得挺紧巴,即使到了过年也不能杀猪宰羊,弄出满满一桌子肉菜,于是,就想方设法用一些“素菜”来丰富餐桌。无从考证,在通州一带,究竟是谁家率先想出了这个主意,用去了皮的绿豆磨出浆,掺上些许花椒、香菜和盐,再把浆放到炉子上的铛里摊成饼,之后卷成一个大大的“豆饼卷儿”,再切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卷儿”,之后用油炸。那出锅的一个个明黄酥脆的袖珍“豆饼花卷儿”就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小吃,这就是老北京都熟悉喜爱的“饹炸饸”。用吴掌柜的话说“饹炸饸”出在中国,产在北京,盛产在通州南门外。那时,在通州地区,一到年根儿底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吃“饹炸饸”。

   吴掌柜祖上两代人做的都是“饹炸饸”买卖。“我们老家在通州梨园大马庄,那里的‘饹炸饸’过去最出名,做得最地道。”吴掌柜的奶奶当年在自家的小磨房里,常常是点着油灯磨绿豆浆、摊饼,最后将炸好的“饹炸饸”包好放在挑子里,走街串巷地吆喝。和饹炸饸一块儿卖的还有“鹅脖”、“螃蟹盖儿”,其实就是肉饹炸饸,过去也叫菜饹炸饸,里面放点肉馅,味道也十分不错。对于半年仨月也吃不上一口肉的百姓来说,这“鹅脖”、“螃蟹盖儿”也能帮助开开荤解解馋了。奶奶当年卖饹炸饸时用的挑子,吴家保存了多年。奶奶之后,吴掌柜的母亲又将这门祖传手艺接了下来,虽然干这行当不赚钱,可老人家临终前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不能将这“饹炸饸”手艺失传,“不管别人怎么做,咱自己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工艺用手工做,用石磨磨浆……”
    “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少怀旧的老北京人从城里大老远地摸到这村里,就为尝口这地道的老北京风味儿。

 

“饹炸饸”的另类传说
  据说在最开始的时候,“饹炸饸”是没有名字的。清朝的时候,慈禧太后每次吃饭都是先上一些菜,然后随着吃先上的饭菜就要拿下去。一次慈禧太后在河北一带用膳的时候太监有把“饹炸饸”换下去的时候,慈禧太后说,就“搁着”吧。从此人们就开始管这种又薄又脆的东西叫“饹炸饸 ”。如今成为老北京的最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水漏榛子
后一篇:三角巧克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