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放弃的不一定不好。捡回来。
(2011-04-13 13:56:59)
标签:
杂谈 |
被放弃的不一定不好。捡回来。
捡回来几点:
一。上杆前,定位和站位时,右肘稍稍弯曲。
重新试用,觉得方向性稳定很多。
而且,球位左一点儿或者右一点儿对于击球的方向的影响,也不是那么敏感了。
定位和站位时左臂绷直而右肘稍稍弯曲,这是本侯根特别强调的。一开始学打球就是这么干的。后来为了什么放弃了这一点?好像是因为不时左曲。放弃了。
但是想想,左曲的原因在于右臂贴紧身体而左臂却没有贴紧。现在打球时左臂右臂都贴紧了的情况下,右肘还是应该稍稍弯曲一点儿,而且肘弯是向上而不是相对。肘弯是向上而不是相对,这也是本侯根特别强调的。
捡回来。
二。挥杆过程中左右手的互拧与否
前些天读了老小子的博文,在老小子的博文里从本侯根讲到了挥杆过程中左右手的互拧。老小子是我很佩服的人,所以,挺用心地读了好几遍。
从理论上说,挥杆过程中左右手的互拧,可以使得两只手形成一个整体,方向性会更好。所以前些天改成互拧的握杆法,试打了若干天。
这些天的试验发现,实践与理论基本相符:方向性的确是更稳定。但是,距离比原来差很多很多。距离倒不是问题,因为对我而言,减了距离依然比大多数人远许多;可是,挥杆时候总觉得有些别扭。
想了再想,找了找原因,发现了症结所在。我发现,挥杆过程中左右手的互拧,比较适合左右手握杆时比较平均的握法。就是说,适合于握杆时杆子在左右手中都是“既不是手掌握杆、也不是手指握杆”的情况。而咱的握法,“在左手中比较偏重于手掌,在右手中比较偏重于手指”、“左手主要是掌控方向、右手主要是提供力量”。(这也是本侯根的主张)。而这种握杆法,左右手互拧比较不顺。既然这样,那就仍旧按自己以往的习惯吧。
××××××××
其它发现:
三。收杆姿势时候的右臂不用太伸展
过去学本侯根学得有些夸张有些过分,“下杆过程的后期右臂伸展”和“下杆过程左腕平直”保持很久。所以对人家收杆时很快就把双手置于肩膀处的做法嗤之以鼻。最近试验了一下发现,把双手置于肩膀处的这种打法果真轻松很多,而且很容易就可以摆出魏圣美那样的杆头指向目标的POSE. 当然摆不摆POSE倒不重要,关键是这样打球轻松很多,不容易累。
当然也不能下杆时很快就把双手置于肩膀处,应该是先沿着目标线伸直手臂,送杆之后的收杆的时候,再置于肩部。
四。挖起杆不适合暴力式全挥的原因
自我分析觉得自己的挥杆属于暴力式挥杆。据说挖起杆不适合暴力式全挥,我也发现,这种暴力式挥杆,出现失误--打深或者打浅--的几率,很少会出现主要是长铁中铁以及8、9、P,主要出现在挖起杆。
可是因为暴力挥杆的习惯,140至100码之间的距离,这些年来不得不采用挖起杆全挥。许久以来,一直把挖起杆不适合全挥的原因归结于挖起杆的构造,采购了很多款的挖起杆,一打坏就换杆,换了却依然不时打坏。
今天发现,问题出在杆身的重量。
一般的球杆组合中,挖起杆比起一般铁杆的挥重要大。这种组合的理念,适合于那些拿挖起杆打劈起或者打高抛的打法----站位开放、杆面开放的打法。如果用挖起杆按照常规铁杆一样的全挥的打法,那么这种理念不一定合适。
今天发现,如果用挖起杆按照常规铁杆一样的全挥的打法,那么选购的挖起杆的挥重,应该和其他铁杆一致。甚至矫枉过正地说,考虑到挖起杆的杆身的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挥重数据甚至都偏重了,因为它的总重大。常规全挥的话,挖起杆应该比铁杆的挥重还要小上一点点,才更合适。
×××××××××
以上只是自己的感觉,不一定对每一个人适用。而且据说现在有一些教练不赞成本侯根、认为自己的打法胜过本侯根。不过在试验了各种流派之后觉得,我还是信服本侯根多过尼克劳斯和其它任何人。毕竟“高球圣人”的桂冠不是随便谁都能戴的。
××××××××××××
顺便说一下泰格伍兹。
这次名人赛中的表现还不错。
不过挥杆的动作似乎没看出有什么进步,反倒是退步了。打完后站不稳的次数比过去多了,而且收杆时右脚脚跟转得常常过度了。不优美。
其实,那么多届的冠军了,还瞎改什么动作,太不明智。
老虎的问题,我觉得还是心理的问题,自信心的问题。
有着众多的女朋友的时候,自信心一定是满满的,球打得自然也好。没有了众多的女朋友,而且整天被这个那个的人责骂,夹着尾巴做人;能打好那才怪。
就像那些音乐家、作家、诗人,情人多多灵感不断;以法国的大仲马为例,据说一百多部作品的背后是一百多位情人。既然这样,老虎你还是去放荡去吧;既然你本不是绅士,就不要刻意装成楷模;干脆点,象马拉多纳或者约翰达利,做一个坏小子得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