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很久前在city.udn.com看到的文章:高尔夫两个挥杆

(2010-06-09 14:55:17)
标签:

杂谈

(这是一年多以前从city.udn.com看到的文章。虽然并不完全赞同其中的有些看法,但还是贴这里,有空时再读一读。)

 

高尔夫两个挥杆模式之比较

 20080610 1045 

高尔夫在击球时离不开两个模式,一个是以杆头刃部击球,一个是以杆底擦撞地面击球。

  看图解(左图)说:这是一记全挥杆,直上直下,以刃部击球。收杆时手臂与球杆往上举,表示其挥杆平面较高。

  以杆头刃部击球使用于多数中短铁杆之全挥杆,直接的拉起球杆,上杆过程刃部保持在最下方处(距离球最近),下杆时以刃部直接触球(斩)后再挖出草皮。

  这种中短铁杆的全挥杆平面是直起直落,将右下半边的身体顶紧,上杆时往身体右边的重心转移很短暂;挥杆幅度不大,挥杆顶点最好停止于杆头最高点,下杆时利用杆头重量配合地心引力往下切。

  这是一记控制型的挥杆(右图),较低平的挥杆平面,右腋紧紧贴着右胸避免抬高球高,下杆时杆头连同整个右肩,如同契子一般同时挤压过球和草皮将两者分开。击球后的手臂和球杆的收杆位置不会像前图一样抬高,而是偏向左肩外侧。

  以杆底擦撞地面击球的有:所有的木杆(包括一号木杆和球道木杆、小鸡腿)、长铁杆,以及用挖起杆打高抛球,和大都数的沙坑球。木杆的打法是以杆底滑过草皮将球打飞,杆底先接触到地面后再击到球。长铁杆在正常球位情况下打法和木杆一样,同样置于偏左脚的球位,再利用扫击将球送出。

  某些情况下,长铁与中短铁的界线并不是分得很清楚。要打出低弹道、或者是将陷入在长草区的球打出时,长铁杆就必须改用和中短铁杆相同的打法把球斩出去。

  挖起杆的打法比较复杂,需要兼具这两种打法,常会让许多的球友产生困惑,搞不清楚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打法才是适当的。判断的方法是如果这记球需要全挥杆,那就要采取刃部直接触球的斩击,而在需要控制距离、或者是障碍区脱困,就要使用杆底滑过地面的模式来脱困了。沙坑球是标准的杆底触地打法,将杆面打开,也让杆底的反弹角抬高以免击球时杆头陷入沙里;利用反弹角滑过球下,以沙土为媒介将球送上果岭。长草区也是采用相同的打法,差异在一个是滑过沙、一个是滑过厚草皮。(注:沙坑球遇到荷包蛋球位时,打法也要改为以杆头刃部击球。)

  用挖起杆采控制型挥杆时要利用杆底,通常在攻打 80码以内的果岭时,一方面要控制住准确的落地位置,又不能滚动的太远好让球停留于果岭上。球的弹道要高又要带着倒旋,借着适当的打开杆面,就可以全挥杆击球,让力道往天上冲,可以尽全力击球不用担心球会打过头。这种状况下绝对不能够用刃部直接击球,因为不容易控制弹道和距离,更不容易将球送到旗杆边。两种击球法各有不一样的挥杆模式,用错方法就会出大问题。想象着打沙坑或打高抛球时用刃部直接打中球而飞越果岭的惨状;而全挥杆时采取杆底先碰触到地面也会损失些许距离。

  斩球刀刃部和杆面下缘先触球,再利用沟槽依序往下过球而产生倒旋,因此上杆过程里,刀刃部应该保持在最下方(离球位最近)。因此中短铁杆的全挥杆,其挥杆平面偏向于直上直下,挥杆平面高耸。

  以杆底触地击球就是要利用反弹角托起球。上杆时不要尽量不要改变杆面的角度,让杆面维持着朝上打开;和打沙坑球时一样,让杆面保持着朝天的角度,要尽量压低挥杆平面,将右手臂夹紧,利用右边肩膀往后转。

  短打时最容易被这两种打法困扰,以攻打40码旗杆为例,首先要确定采用何种攻略,想打高抛球就用S杆或L杆,将杆面打开,做出低平的挥杆平面(右肩退),利用平行的挥杆平面让杆底滑过草皮把球托高。若想打出切滚球上果岭,就使用9号、P杆或A杆,以直上直下(推杆打法)利用杆面下缘和刃部将球切挤推上果岭。

  再举一例,一把A杆全挥杆时可以打100码,若是要打出90码时,可以控制九成的挥杆幅度打击,也可以微微打开杆面,将52度杆面打开成约55度的角度,采取全挥杆打击,用杆底和杆面同时触球和触地把球送上果岭。

 

 

下面是不同观点: 

討論主題:【高拋球】 Tim  2002/03/19 21:38

 

打「高拋球」-30碼到80碼的距離。長打者使用58度或60度的挖起桿;距離較差者使用56度或是52度的挖起桿。

 

打「高拋球」必須使用斬擊,稍微開放的站姿,將上手臂往內夾緊,以取得穩固的揮桿軌道。而距離的控制必須以肩膀的擺動幅度來控制最可靠。身體重心可以不做轉移,將重心的大部份置於左腳,全程維持如此;也可以做身體的重心轉移,但在上桿時必須抵住右腳的內側,避免身體的側移。因為「高拋球」著重於斬擊,先打中球然後再刮起草皮,要做到這種精準的打擊就必須設定好身體重心的穩定。忽略身體重心的穩固會使得7-80碼的距離打了三桿才上果嶺,標準的青蛙三級跳。

 

有些球友對「高拋球」的想法是,將桿頭由球下的草皮滑過,再將球挑高送上天空。為了強化「挑高」這個動作,會過度的倚靠曲腕來上下桿。這種打法除非是球下的草地厚實,有空間讓桿頭滑過,否則很容易失擊。另一個問題是桿頭由球下快速的通過會改變桿面的角度(LOFT),無法忠實的反應桿面角度,後果是距離不足。

 

但這種打法也不是一無是處,面對30-40碼的短距離,因為沒有足夠的距離讓球爬昇,球落地後還是很會滾動。或是旗桿距果嶺邊緣的距離很短,沒有距離可供球滾動,亦或是稍微下坡的地形(如果嶺後方回攻)。以上這些情況就有必要使用這種「大曲腕、小半徑」的挑高球來加強停球效果。但是這種打法是很難控制距離的,要處理好這種球的不二法門就是多練習。每次到練習場時都至少要練個二、三十顆球,感覺一下擊球力道和飛行距離。下場時遇到這種狀況就可以將輕輕鬆鬆將球送到洞口了(希望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