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毒药,抑或仙药,有待实践检验。

(2007-11-07 17:15:27)
自创新打法一则。毒药抑或仙药,有待实践检验

我打球,长杆不怕。30码以内的短切也不怕。就怕80--40码。但是问题在于,我丢的分和加的杆数,大部分是在80-40码:本来人家高手该一劈一推或者一切一推了,我却时常要一劈加一劈再切,然后再来个3推。

关于80--40码,学习和试验了好多种打法,每次总是在练习场练得觉得可以了,但是一下场子就完蛋。回来就换打法。换了之后觉得练得不错了,下场子又不行。再改。

先是从“短打秘诀”上学着把杆面打开,通过打开的角度的不同调整距离,比如,用7铁全挥杆打出从180---100的各种距离,用11铁全挥杆打出从110--40的各种距离。练习场打着觉得没有问题了,下场子,一下子就乱了。回来再换打法。

再学日本教材上的平行站位“不翻手腕”的“控制距离”打法。试验很成功,下场子。又忽远忽近,觉得不行。回来再换打法。

再学各种教材上比较通用的“半挥杆”“1/4挥杆”打法。在练习场的试验也不错,下场子。又忽远忽近,觉得不行。 (顺便咨询一下。关于“劈球”,看了好多书和录像,十几本书,5、6种不同的录像教材,都说站位要开放身体,双肩要开放,但是一直未明白挥杆方向是朝哪里:目标方向?双脚方向?介乎其间?)

回过头又看“短打秘诀”上说,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半挥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打法。即使是专业普罗们也尽量不打半挥。某某高手们用“第三只挖起杆”60度全挥杆打40码。于是买了58、60、62、64度杆。再换全挥打法。

在练习场上又觉得距离可以控制了,于是下场子。还是一样的结局:全乱了。

比如想打50,结果,非厚即薄。薄了,60度杆居然打80码,打穿了;厚了,50码变成了30、20:飞起高度能超过10码,距离却仅仅10码。

再重试“不翻手腕”“控制距离”打法。依旧是练习场成功下场子不行。再换。

考虑到自己车子里的杆已经远远超过14只,(1W,1W,1W,3W、5W、2I,3I,4I,5I,6I,7I,8I,9I,10I,11I,56,58,60,62,64,37度切滚杆,推杆。遇到短距离的球场就保留近和准的1W,拿掉3W、5W、2I、3I;遇到象双鹰B一类,就相反)每次下场子进入会所之前需要特地把多余的杆子拿出,决定压缩掉58、60、62、64,于是最近又恢复最初的打法:把杆面打开,全挥杆,通过打开的角度的不同调整距离。

这种打法,练习场是没有问题,但是下场子草长了短了地不平了的结果就是很易打厚打薄。薄了,就打穿果岭了;厚了,就打短了。琢磨来琢磨去,发现一个新的打法。

这个新打法是,对于杆面打开接近60度这样的短距离球,下杆时,击到球之前,尽量打厚打深;击到球的瞬间,把杆子往上拉。换个说法,尽量加大身体起伏幅度:下杆时,击到球之前,尽量把身体重心降低多一些,防止打薄;击到球的瞬间,重心上升,防止打深。

目前试验的效果尚可。但是,这却是正规理论最反对的重心起伏。估计专家教练朋友们会觉得很不合常理。是毒药,抑或仙药,有待实践检验。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