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影响教育》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明所著。这本书有六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序》《什么是好的课堂》《如何让爱变现》《教科研到底是什么》《谁来等等教师的灵魂》。在《序》这部分内容中,李振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思维的改变之难最可怕的不是老师们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而是思维的固化与僵化。
这本书因为来自一线实践,所以很多案例读来非常亲切,很容易和一线教师产生共鸣。提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思考到一些共性的问题,从而感受到思维对教育的影响。
比如什么是好的课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思考。不一样的思考将会让你的教育走向不一样的方向。在我看来在小学好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听的懂的课堂,是学生有生长的课堂。因此好的课堂应该有教师的精彩讲解,应该有学生的实践操作,应该有安静思考,突然顿悟的空间。所以我不喜欢把一堂课挖的很深,也不喜欢把一堂课讲的很满,更不喜欢在一堂课中充斥过多的花式变化。我主张家常客就是要上的简单一些,环节少一些,让学生多思考一些,多操作一些,多交流一些,多改错一些。
比如第一课时怎么上?生字词要读要写要默的,课文自然段序号要标的,每一个段落要读好,要知道它的意思的,理清楚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主要内容也是必须的。这些是最基础的东西。到了中高年级,很多老师认为这些学生自己都能学会,所以我们可以不教。因此就挪用第一课本该扎实基础的时间,去品读分析。
然而,你可以去课堂上做个调查,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就是在这些基础上摔跟头。他们有很多字不认识,有很多词语读不出。当然课文读不好的大有人在。记得有一位很知名的特级教师曾说过,学生没有把课文读熟,他是不开讲的。现在这一点好像不太讲究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把三年级的第一课时上的很简单。比如我会先让孩子们标好自然段序号,然后划词语。我告诉孩子们以后每一课的词语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课文后的生字词,另一部分是课本最后词语表上的词语。然后先示范带着孩子们把课后的生词划好,再根据词语表,把这篇课文的词语补充完整。教第二篇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自己划词语。结果花了很多时间。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词语在哪里,还有一部分同学这个找不到,那个漏划了。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和学生搞明白一篇课文的词语,但一节课的时间所剩无几了。教第三课的时候,我依然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划词语,效果明显好多了,划准确的人学生多了。第四课第五课继续再继续。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学生能很清楚的知道,划词语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更快划好词语。甚至有一些孩子已经知道可以提前划好词语。由此可见一个简单的动作是需要多次重复、提升、训练才能掌握其中的技能的。
词语划得快以后,就让学生读,根据要求自己读齐读都可以。自己读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齐读可以帮助孩子检验一下自己是否漏词,还可以检验一下整体认读的质量。然后把这些词语放到段落中去读,把段落读好。接下来是理解段落。三年级的课文比较简单,大多数是总分总、总分或者分总结构。学习这些文章有一个好处,可以帮助学生通过中心句、关键词来理解段落的意思,乃至课文的内容。但说实在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嘴上说着中心句,关键词。实际上是不懂什么是中心句,关键词的。但划中心句,圈关键词,慢慢让学生学习概括,这项能力在中年级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就围绕着划中心句,圈关键词,为什么这是中心句?为什么这个词是关键词?从《秋天的雨》《卖火柴的小女孩》《搭船的鸟》《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大兴安岭》《大自然的声音》等一路训练过来。这项能力基本走扎实了。
总结一下,这学期三上第一课时的家常课走的很简单,就是标自然段、划词语、读课文、找中心句、圈关键词。如果要评价一下这个第一课时是否上成了一堂好课。我自我感觉,上的挺好的。我上的很轻松,学生在学期初时手忙脚乱的,在学期结束时,完成这些事是手到擒来,非常快速的。可能别的老师评价,那不就是简单重复机械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专业性不强,是个人都会教的语文课。
但我一直认为,学习习惯其实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就是简单重复,不断训练才成为习惯的。当然要培养什么能力?怎么简单?怎么重复?怎么提升?分几个阶段走,这都是需要以课标为准,并遵循学习规律,需要做好详尽地规划。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有了我简单的第一课时。
当我们无法去改变大的东西,自我的思维确实会影响个人的教育方式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