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阅读开始
(2022-06-04 19:19:13)
阅读,这个词总会给我一种优雅的感觉。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画面:在秋天的午后,我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捧一本书,安静地看着。庭院中的一切都浸在夕阳的余晖中,柔和又静谧。
在全民阅读的时代,大家对于阅读的好处自然是知道的。但是知道不等于都会去做,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读书的大有人在。
在我看来,大量阅读的人群在青少年。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阅读从娃娃抓起,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净化,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走上阅读的道路。
阅读,应该选择什么读物呢?我觉得打底的读物应该是经典名著。因为这些书是被普遍认可和时间检验过的,是穿透历史的,必然还将永远流传下去。经典名著是我们的文化根脉与文化源流,就像长江一样带着华夏子孙奔流向前,其他的书籍则像长江分出的支流。读经典名著,就像从长江干流上直接吸取营养,养分自然要比支流更充足。熊十力先生曾说过:“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作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读书要读古今大著作,就是要读经典名著,读名人代表作,才是“取法乎上”,从高起点入手,站在巨人的肩头,才能提高眼光、心胸、境界,方能收获更多。而今天青少年的阅读在读物的选择上还缺乏一些正确的引导。比如在低龄儿童的读物选择上,大家不假思索就会推荐读绘本。但是不是所有的绘本都适合孩子们阅读。因为大量的绘本作家来自国外。在绘本中传达的一些西方文化,并不适合我们中国的孩子阅读。所以推荐绘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我们不能让孩子从小就被“西化”.所以在我看来,孩子越小,就越应该读一些传统文化的读物,我们要把“中国文化”深深地烙在孩子的血脉中。
正如熊十力先生所讲,除了要阅读经典名著以外,读书还要深钻精研,细细品味。我们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之时,也要大力提升阅读者的阅读能力。大多数人认为,读书可以随性而为。有兴趣多读一点,没兴趣就不读也无所谓。有的人读书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娱乐而已。近些年,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盛行。各种公众号、微信推送,短视频等冲击人们的眼球。大家越来越喜欢碎片化阅读。这些电子产品延展了阅读时空,看上去让我们读了更多的内容。但是实际上,我们的阅读能力并没有提升,反而有退化之可能。比如微信公众号,经常会推送一些五花八门的心灵鸡汤。有的短小精悍,直抵人的心里;有的图文并茂,深深打动人的柔弱;有的哲理点播,满屏智慧。而实际上呢?每一种鸡汤都是站在一种人生角度来诠释的,往往存在不客观、不全面的特点。就如在文章中断章取义一样,并不是真正的心灵鸡汤。相反,看多了反而会让人产生消极的心态,一不小心就成了毒鸡汤,也是有可能的。所以碎片的东西,反而缩小了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精细化的解读面前,丧失自我的阅读体究能力。长此以往,大家会更喜欢不动脑筋的浅层阅读,而不喜欢要静下心来,花点心思的品味阅读。
总之吧,阅读应该先从两件事做起,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经典名著;第二件事就是进行整本书阅读。改变,从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