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教育——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
(2020-01-30 10:52:34)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这一句名言,是我对陶行知这位教育大家的最初印象。如今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对这位教育家的形象、事迹、精神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陶行知深处政权更迭、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所以在他的内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使命,就是运用自己全副精神,去挽回国家厄运,创造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社会交与后代。这样一种爱国情感和使命感,让陶行知毅然回国,坚定地走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之路上。当时西学东渐,他老师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陶行知以此为理论,践行八年,碰壁顿悟,教育应该“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在学与做当中知识与行为之间是统一的,知识是概念和行为的指导,行为是知识的人格化。脱离行为的知识是空乏的知识,没有知识的行为是盲目的行为。简而言之就是“行知合一”。
在《陶行知教育文集》中有一篇《活的教育》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陶行知认为教育可分为三部:A.死的教育; B.半死不活的教育;
C.活的教育。死的教育是没有指望的,半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趋于活。活的教育希望它更活。活的教育,好像春光之下,受到滋养料似的,也能一天一天有新的进步。
关于活的教育,陶行知认为首先我们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教育。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毕竟儿童是人,不管他的年龄有多小,他还是会有他自己的需要和思想。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兼顾到这一点,但大部分的情况,都把儿童当成流水线上产品,可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的。然后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估,不合格产品分阶段进行淘汰。痛苦的是这些不合格产品在不能丢弃的时候,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进行开小灶恶补,但是目标依旧是原来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都被折磨得苦不堪言。教师嗓子哑过了,头涨过了,胸闷过了,最后给他们的成果是,继续摇摇头而已。或者暂时笑一笑,送这些孩子们进入高一年级后,长嘘一口气,终于解脱了。学生呢?总也抬不起头,他们跪过地、趴过墙、摸过凳,听过老师们的口头教训。他们还没有资格说不,于是就这样,没了自信,没了自尊,整天在烂泥里挣扎,直到耗光美好的读书时光。或许他们也可以说:我终于解脱了,从此我可以做自己了。有人或许会说,这样的孩子,将来到了社会上,没好的文凭,没有好的能力,他们会没有出息的。我却觉得没有必要那么焦虑,没有好的文凭,不等于没有能力。如果他有信心,有改变的愿望,那么什么时候学习都是来得及的;如果他肯吃苦,肯解决问题,迟早会优秀出来;如果他情商高,那么他还会交到贵人朋友;如果他的家庭基础还不错,等等各种情况,都可以让未来弯道超车。所以我们何必在学校里就用一种统一的标准去给他们判刑呢?
如果能够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孩子的能力异同,进行活的教育,制定合宜的授课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修改提升。唤醒孩子的内在潜力,让他们始终能看到一个进步的自己,并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他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回头看看,学校教育给予的是一个美好的自己,那该是一件多们愉快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