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位于潮州古城内上水门街23号的八邑匠人手拉朱泥壶工作室起,我就喜欢上了赖通发老师这个独具一格的壶艺工作室。

工作室内摆放半成品的架子

拉胚机

早在2017年夏天的那次潮汕行,我就希望能到手拉朱泥壶的壶艺工作室进行拍摄,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机会。这次在汕头好友、画家张育渠的推荐下,找到了赖通发老师的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我终于可以如愿了解潮州手拉朱泥壶的历史与拍摄制作过程。
潮州手拉朱泥壶不论造型、泥胎的组成、茶艺文化内容、壶艺出现的文化背景,都不同于宜兴紫砂壶,具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
朱泥壶的胎土的泥料是人类使用陶泥中最原始也是使用最多的一类(例如希腊的古红泥陶器,中国的红砖陶俑),陶家们为了配制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水洗和沉淀,再用筛目140目到160目的筛子筛选成细腻如腊的泥料。朱泥壶的土质除了含铝、钙、石英基本组成外,最大的特色是含铁量极高,高达14%到18%的含铁量也是红泥壶烧制后成为红色的主要成因(一般陶土如果含铁量4%左右,陶色呈淡黄;7%左右,陶色呈缎泥;10%左右则呈土黄或淡灰;13%左右呈棕色或咖啡色)。
朱泥壶对烧结火候非常敏感,窑火的气焰会影响色泽的红润程度,以前会把壶装在匣钵在里面保护再烧成,避免出现火疵或色泽变黑。烧到最高温时,温度与结实的玻璃化之间的火候大约只有10摄氏度之间的范围,而朱泥壶艺的精髓就在这狭窄的区域里见真章。不论胚身的技艺有多么的完美,火候烧练如果没有进入到玻璃化的密致结晶境域里,虽然已经烧结成熟,壶胎和皮质也有着朱泥壶的面貌,但壶身色泽枯燥,皮面干松,这样的壶不论什么拭养,也养不出饱满甜红的色泽。如果烧练的火候超过了玻璃化的临界点,胚身皮质即行恶化,情况轻微的是壶身内部和底部些微冒泡,壶身略微溶融倾斜,但茶壶尚可使用;情况严重的则通体冒泡,壶身下跌,胎体结构变成海绵状而全体报废。正确控制窑温烧练到密致结晶立即停窑,烧制出来的壶身胚结实、红润甜美、色泽清脆,这便是朱泥壶的传世之作。

工作室内摆放整齐的学生成品壶

我来到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的时候,是工作室学习制壶的学生的午休时间,工作室内只有赖老师一个人坐在拉胚机前聚精会神地制作朱泥壶。“赖老师,您好!我是张育渠的朋友明明。”我一边自我介绍一边问赖老师能否拍摄正处于工作状态中的他。得到赖老师同意后,我就一边向赖老师请教关于手拉朱泥壶的问题,一边时不时按下相机的快门。

赖通发老师毕业于韩山师范学院,年少时凭一支画笔、一块画板游走山水之间,画尽沧海桑田、人情冷暖。大学毕业后赖老师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工作,9年前因为对潮州手拉壶的热爱,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谢华学习制壶技艺。凭沉淀多年的深厚美术功底和刻苦专研,赖老师的制壶技艺突飞猛进,在他手下制出一个又一个精美雅致的朱泥壶,接踵而来的奖项更是对赖老师多年来的付出的肯定。





赖老师在完成了一道工序后,停了拉胚机,带着我一边参观工作室一边给我讲述关于制作手拉朱泥壶的工序:“先要拉胚,再修胚,然后搓壶嘴壶把、钻出水口、安装壶嘴壶把、补泥、明针压光,盖印章后一把朱泥壶就制作完成了”我:“制作一把壶要多长时间啊?”
“如果是熟练的制壶师傅,制作的壶不是太复杂的话,一天可以完成。”我以前一直以为壶嘴和把手是跟壶身一气呵成制出来的,听完赖老师的介绍,才知道壶嘴与壶身是独立制作然后再粘上去的。就这个新的知识点,我发了一条朋友圈,原来很多人和我之前的认知是一样的,也是不知道壶嘴与把手是后面装上去的,哈哈哈。

拉胚(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修胚(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钻出水口(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安装壶嘴壶把(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补泥(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明针压光(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盖印章(图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在我与赖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他的学生都陆续回到工作室,开始下午的学习与工作。看着这些埋头苦干的学生们,我问:“赖老师,学制壶要学多久才可能独立操作制壶啊?”
赖老师看了一眼我这个好奇宝宝NICE地说:“时间长短要看每个人的天份,有悟性、资质高的人,一年就可以独立制作,磨砺三年做的壶就可以推出市场了。也有一些人学习一两年后,发现自己不适合制壶,转行其它行业的也不少。”一边聊天,赖老师拿起茶台上一把造型新颖的朱泥壶告诉我:“这把壶是一个学习才一年的学生所做,无论制壶工艺到创意都已经很不错了。”从赖老师的语气里听出来,这是他一个颇有天份的学生,他对这个学生寄于无限的期望。
学生作品(相片由八邑匠人提供)
赖老师在做示范,学生在认真学习

完成修胚工序的壶身
在学习拉胚的学生
修胚
明针压光
明针压光
潮州手拉壶一直以来都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使得潮州手拉壶文化相对小众。是啊,在宜兴有10万个制壶匠人,而潮州只有200人左右。赖老师说:“要让手拉壶文化传播更广,就应该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学习制作手拉壶是一个漫长又枯燥的过程,想让年轻人专注地投入到这件事上,除了传授技法之外,更应该有让年轻人展示作品的平台。”所以在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的阵列柜上除了赖老师的作品外,更多展示的是他学生们的作品。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创办不久的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便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和赖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有他的学生过来向赖老师请教问题,赖老师会去到拉胚机前耐心地给学生做示范,给出好的建议。在八邑匠人学艺的年轻人有男有女,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赖老师打破传统接收学生,他说“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说到打破传统,现在赖老师尝试从其它地区采购不同特性的陶泥回来,加入到传统朱泥中制壶,他希望能制出适合冲泡不同茶叶的手拉壶。赖老师说:“不同的茶叶有着自己的特性,不同的壶泡相同的茶叶会出来不同的风味,所以制壶也要不断创新突破。”
因为赖老师这种钻研创新的韧劲,近年来不断收获大奖,如果想看赖老师那些获奖的手拉朱泥壶,那就自己到潮州老城的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看吧,在这里可以了解潮州手拉壶文与手拉壶的制作过程哦。
我喜欢八邑匠人壶艺工作室,在这里感受到什么是用心做壶,在这里可以品一杯好茶。
赖老师获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金奖作品:城市之光——小蛮腰

赖老师制作的龙舟壶

赖老师在签收藏证书

关于明明
环球旅行摄影师
自由撰稿人
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作者
新浪微博头条文章作者
东方IC图库签约摄影师
五洲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FOTOE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中国图库签约摄影师
全景图片社签约摄影师
Triladvisor旅评家
租租车头号玩家
搜狐自媒体
携程签约旅行家
去哪儿聪明旅行家
百度旅行达人
穷游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磨房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蚂蜂窝蜂首页精华游记作者
百度阅读认证作者
百度问咖认证大咖

谢谢您好的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