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是伊朗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它曾经是“丝绸之路”上南路的要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人汇集在这里交换商品,当时的伊斯法罕富甲天下,所以伊朗的彦语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一说。
离开亚兹德,我来到了伊朗行的最后一站伊斯法罕。这天是星期五,也就是伊朗的公休日(等于我们的星期日),大部分的景点都不开门的。酒店的前台告诉我们,在亚美尼亚人社区里的基督教堂——VANK
大教堂这天的上午还会开门,于是我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

如果不是因为伊斯法罕有一个亚美尼亚人生活的社区,我对亚美尼亚人的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来之前看资料的时候才对他们有了了解。这个并不起眼的民族有着一个让西方世界瞩目的独特背景:按照《圣经》的记载,挪亚时代的大洪水退去后,挪亚方舟停靠在今天土耳其东北部,亚美尼亚西北边境的亚拉腊山上(这座山的图案今天还印在亚美尼亚的国徽上,因为从古代历史的沿革来说,这座山其实是亚美尼亚的领土上)。也就是说,远古的大洪水之后,现代人类的始祖挪亚一家八口人,走出方舟回到地球上所踏的第一步,就是今天亚美尼亚人的国土。换句话说,挪亚一家是在古代亚美尼亚这片土地上繁衍了后来遍布世界的人类各族。
挪亚有三个儿子:闪、含、雅弗。亚美尼亚人是洪水后世代人类始祖的最直接后裔吗?不知道亚美尼亚人又是挪亚那一个儿子的后裔呢?有着2500多年文明史的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一样聪明、灵巧,甚至“三个犹太人抵不上一个亚美尼亚人”的说法。他们在建筑、绘画、音乐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从VANK
大教堂精致的壁画上就能看得到亚美尼亚人的智慧。。。

因为亚美尼亚人的聪明曾经在土耳其引发过一次灭族大屠杀。从1915年春到1916年秋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生活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土地上的200万亚美尼亚人中,有100万到150万人遭到屠杀。
19世纪中期,曾经盛极一时的奥斯曼土耳其气数将尽,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巴尔干国家先后独立。奥斯曼土耳其把国家分裂归咎于亚美尼亚等民族与外部势力勾结,决定“攘外必先安内”。一战时任土耳其内政部长的塔拉特·帕夏说:“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亚美尼亚问题,就必须从肉体上消灭亚美尼亚这个种族。”
到了20世纪初,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屠杀终于拉开序幕:首先被消灭的是文化精英。1915年4月24日(这一天被定为大屠杀纪念日),650多名亚美尼亚知识分子和显要人物被逮捕,然后被处决。接着军队中的亚美尼亚裔军人被甄别、隔离、处决。与此同时,当时的独裁政府对土耳其东部诸省进行了扫荡。截至1915年5月,这一地区亚美尼亚男性人口已经消灭殆尽。
行动随即进入第二阶段:5月底,土耳其中央下令将全部亚美尼亚族裔“押运”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地带。流亡者中那些有姿色的妇女或低龄儿童被掠为奴隶,其余的在历经劫掠、奸淫、屠戮之后,抵达叙利亚时已不足原先数目的20%。而在那里等待他们的依然是无止境的饥饿、疾病和劳碌。“种族屠杀”概念出现两个月后,同样的命运也落在土耳其西部省份的亚美尼亚人头上,他们的遭遇与东部的亚美尼亚人一模一样:精英人物先被斩杀,残余人口又被强掳。而且,在押运过程中,闷罐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大规模使用。沙漠中,土耳其政府沿幼发拉底河建立了25个集中营,70万人被不断地从一个集中营转运到另一个集中营。直到1916年4月,这些集中营最终被一个个“清扫”干净,最后的幸存者也被北方的野蛮人斩草除根。
在VANK 大教堂的院子里有一座纪念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人屠杀的纪念碑,但我好象忘记拍了。。。哈哈

如果不是有十字架的装饰,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座基督教堂。。。伊斯兰式的洋葱头尖顶,阿拉伯式的尖拱门楣,清真寺传音塔式的钟楼与墙壁上显眼的十字架、犹太大卫星花窗奇妙地结合为一体。。。这座大教堂把中东地域的建筑风格美妙地混合在一起。。。



教堂内的商店卖的工艺品。。。

教堂内镶嵌在墙上的装饰。。。


这是不是圣母玛利亚?



教堂内的壁画。。。

教堂内的每一寸地方都布满精致的壁画。。。亚美尼亚人绘画的成就在这里一览无余。。。





基督教的壁画,波斯的建筑风格在这里融为一体。。。






看过圣经的话应该知道这个故事了吧。。。



我们因为是新年期间去的伊朗,教堂的院子里还摆放着圣诞装饰。。。

教堂内还有一座博物馆。。。里面有亚美尼亚民族的介绍。。。但我没看明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