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猫妈”、“虎妈”的观后感受

标签:
美国猫妈虎妈教育 |
分类: 美国社会 |
以前听说过美国有个华裔“虎妈”,培养了两个“精英”女儿。最近又听说有个“猫妈”,教育理念更柔软一些。至于细节小奔不在这里免费广告,没听说过这两位的大家自己去搜。小奔虽然还没当过妈,但是因为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和长期在美国工作生活对这里媒体和人文的观察,对子女教育这个问题倒是有一些个人的理解。
所谓的“精英教育”不是绝对的。这个社会评判精英的标准本来就比较偏颇和狭隘,多数人理解的精英是高身价、名校、名门。当然多数人不是系出名门的,所以要想跻身“精英”界,就要从后天的高身价以及名校这两条上找补,弄好了还能嫁入/娶得名门,这样自己的后代也顺便就成了系出名门。因此,精英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功利性的。诚然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甚至比世人都优秀,这是人类的本能。但是培养子女应该以人为本。小奔想起前一段时间看到的一个微博图片,是超市里惊现《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如图),其实是果农把小娃娃形状的模子套在成长初期的梨子上,待梨子成熟自然就成了模子的形状。固然,出落成人参果的梨子身价倍增(据说单个要价50人民币),但想到它满身勒出的伤痕,多少让人感觉难受吧。换做自己的孩子呢?明明他/她可以作为一只正常的小鸭梨茁壮成长,可心高的家长们非要为了提升孩子的市场价值而从小严格限制和束缚他们,规定他们的成长方式和轨迹,这个过程中承载了太多的不情愿以及心理和生理的伤痛。虽然待孩子成为“精英”可以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但是在到达这个高度的之前甚至以后,未必是个快乐的人生吧。
培养孩子的目标要实际。记得当年小品《超生游击队》里宋丹丹对黄宏说:“你种的茄子还能长出辣椒来啊?”虽然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十分重要,父母们也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先天条件。比如一个妈妈特别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芭蕾舞演员,可是孩子腿不直。虽然孩子可以经过刻苦练习将芭蕾跳的很好,但是由于腿不直这个先天条件(基因),女儿被著名芭蕾舞团选中的几率很小。而如果这位妈妈不客观认识到女儿腿不直这个根本原因,而是一味督促女儿苦练舞技,那么很可能埋没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天赋,同时将她推上了十分艰难的成功之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做什么就要做好。这个“好”字的标准很值得推敲。比如学琴的孩子,究竟是能在众人面前弹一首完整的曲子就是好呢,还是要通过专业考级的最高级别,还是需要成为音乐家呢?小奔认为家长教育子女把事情做好实际上是在教孩子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对于自己的选择要负责任,要有克服困难获得进步的决心和行动,以及善始善终,在结束一件事情的时候有足够的理由,并且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把人生标准化和量化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小奔读到“虎妈”在自己女儿弹琴弹错了之后惩罚她一直重复练习这个部分直到深夜,并且期间不允许上厕所和喝水,总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孩子都不需要拥有的童年回忆。一个小孩子,在没有自己选择和发言权的情况下就被强迫按照别人制定的标准和量化而对自己进行苛刻的训练,即便孩子以后出人头地,也不应该成为社会模仿的典范。
究竟是父母们帮助孩子追逐梦想,还是孩子们在被迫实现着父母的梦想?美国各地常年都有很多幼儿以及青少年的选美大赛。一些大赛被放到电视真人秀上,比如“戴皇冠的小宝贝(Toddlers and Tiaras)”。(如图)一些妈妈们甚至带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宝宝就开始奔波于各种选美大赛之间。许多小女孩在小学期间就已经成为选美场上的老手:戴着假发,做着美甲,化着浓妆,身体被“日光浴沙龙”涂成古铜色,穿着性感暴露,并且熟练地蹬着高跟鞋。不仅如此,参加选美的孩子们还被训练出标准式的僵硬笑容,性感站姿,以及各种夸张的才艺表演。在真人秀中,几乎所有的参赛孩子妈妈们都对选美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爸爸们则多数表示不支持或者无奈,将就着自己的老婆来。而选美的小朋友则一边抱怨训练压力和母亲的责罚而哭闹,一边享受着漂亮衣服和赞赏,以及头上的皇冠。其实不难看出,还没有什么自我选择和分辨能力的小姑娘们在这些选美场上更像是受到食物诱惑而作揖跳舞的小狗熊。孩子的妈妈们才是所有选美活动的始作俑者和推动者。这些妈妈有两种典型共性:她们或者是自身容貌姣好,且自己年轻时候曾经参加过选美取得过一些成绩;或者是自身体型容貌呈劣势,从小梦想自己也能站在选美舞台但是未能如愿。不难看出,这些小小年纪的娃娃们在舞台上展示的是自己妈妈们的美貌,卖弄的是自己妈妈们的妖艳,实现的是自己妈妈们的选美梦!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选美妈妈们属于极端,人家“虎妈”的孩子走的可是高雅路线,怎么能和选美小妞的露骨得涩相提并论。大家不要忘记,选美妈妈们也是孩子的亲妈,她们同样为了孩子选美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时间以及金钱,她们内心也坚信这是对孩子有益处的,是孩子们想要的。本质上虎妈和选美妈妈的做法是一样的,只是虎妈的产品更加“高大上”,所以更加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孩子们在忙着追逐的梦想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呢?
越是发达,越是宽容的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广度也越宽。因为人人平等,衣食无忧,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获得成功的机会。小奔有个瑞典好朋友赛娜,高中时候就认识了,当时我高她一届。那时侯小奔就已经开始“奔”了,奔高考,奔留学,奔工作,一路下来到现在也没有觉得可以停下来喘口气。可是赛娜呢,高中毕业后决定“休息”两年,看看自己人生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在一家超市打工,努力工作半年,然后带着攒下来的钱到泰国晒三个月的日光浴,之后回瑞典努力打工半年,之后又是三个月泰国日光浴。就这么过了两年的舒坦日子后,赛娜决定要上大学读书了。大学毕业赛娜在一家大公司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说,“你看,还是得读书吧,不然怎么出息?”那咱们看看赛娜的弟弟。弟弟高中毕业后不需要花时间体会就知道自己是绝对不打算上大学的。他从小动手能力特好,经常在自家车库里鼓捣木工。高中毕业他成为了专业木匠,收入颇为不错。很快,年轻的弟弟就跟自己的两小无猜结婚,并且亲手盖起了婚房,是那种后有树木前有河流的,两个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这两个孩子,他们的妈妈都是全力尊重和支持。我对他们的妈妈的最大印象就是她是一位“酷妈”,典型例子是她儿子15岁那年的一天晚上,她开车在大雪天送儿子到他女朋友家约会。当时上高二的小奔看得目瞪口呆。那时他们全家听说小奔没有男朋友简直无法理解,于是我还要尴尬地解释在国内中学生是不可以谈恋爱的,至少是不可以公开谈恋爱的,没有男朋友的小奔是多么值得父母和老师欣慰呀,等等(现在想想,小奔当年怎么没有趁着有开明的父母谈谈恋爱呢?我是不是亏了?)。扯远了。其实小奔通过瑞典好朋友们的例子想要说明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够在自己喜欢的地点,和喜欢的人,从事喜欢的事业,这样才能过上喜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