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生从美国文理学院转学到名校后学习吃力怎么办?

(2013-10-23 03:57:33)
标签:

美国

大学

成绩

转学

方案

校园

分类: 留学美国

最近有位焦急的留学生母亲咨询女儿的学习和转学问题。回复栏里已经容不下小奔的回复,干脆写成博文集思广益。背景资料是一位在美国某文理学院成绩优秀的学生经过努力转学到排名极靠前的综合大学某“牛校”。2013年秋季开始学习,但是很快感觉成绩吃力,预后不好。母亲担心孩子会因为这个学期成绩不好被劝退,想趁着成绩没出来赶快转学,回到原来的文理学院或者其他大学,最好春季入学。留学生自己认为不甘心也没有面子,不想和妈妈正面探讨这件事。期中教授给的预测成绩刚刚出来,整体确实比较低,更坚定了妈妈让孩子转学的决心,也更刺激了孩子的神经。那么现在到底什么是最利于这个留学生的解决办法?

 

想要做决定就先要从原因开始顺藤摸瓜。凡事都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因素要硬攻,主观因素要软攻。

 

留学生在美国留学普遍遇到的客观挑战包括:语言问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托福雅思高分不代表应用能力;教授的口音,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几位“重口味”的教授),专业背景(是否在国内接受过国高等教育,对大学有基本了解?是否转专业时跨行太大?所选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学生高中阶段的成绩如何?),学校的教学质量(太低学不到东西,学历没有含金量不利于日后就业,还会误导学生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太高使得学生间的竞争加强,都是精英,学习压力大,很难跻身前列),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比如水土不服造成的身体长期不适,无法调整到正常的学习状态;人文环境甚至所在城市的社会治安等都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出行;过小的城镇缺乏留学生需要的娱乐和释放空间,过渡繁华的城市造成学生分心),等。

 

留学生在美国留学存在的主观挑战包括:学习兴趣(很多留学生是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选择的专业,或者完全听留学中介的安排,在整个留学择校、选择专业等问题上完全没有发言权,入学后压力大,没兴趣,成绩低,造成心理压力更大的恶性循环。),交友(学习上互助的朋友,同班同学,宿舍关系,异性交往等等;朋友是留学生在美国生存的支持和支柱,如果是酒肉朋友过多容易造成学生玩物丧志,如果完全没有朋友要考虑是受到排挤还是自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交流能力),人际关系(指和父母的交流及意见分歧时能否妥善处理,和教授同学等的关系,以及和室友或异性/同性朋友的关系。),文化碰撞(所在城市和自己的生活背景落差太大,生活水平的落差,社会风俗以及饮食起居的不适应等等)。

 

当然,每个留学生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具体问题都不一样,所以在留学过程中遇到障碍的诱因也千差万别。小奔从博客里焦急的母亲那里感受到,这对母女之间一直有交流,至少孩子的状况是向母亲汇报和通气的。但是处于物理环境和各自立场考虑的不同,孩子和母亲在解决困难方法上存在分歧。希望这对焦急的留学生母女仔细回味一下从开始考虑留学到最终转学成功的漫长道路上都有哪些可能造成学生如今学习吃力的诱因,之后分析哪些是可以迅速改变的因素,哪些是不可以短期内改变的。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的梦想留学地点要在海边城市,最好是佛罗里达或者卡罗莱那,那么目前身处科罗拉多显然不能满足孩子的期待,心中自然不满,对于寒冷漫长的冬季也多有抗拒。那么考虑的首要因素就是自己的成绩能够满足那些海边城市大学的录取要求。这属于不能短期内解决的问题,但是是个需要迅速开始着手解决的问题,因为一天不脱离这个物理环境,矛盾就一天存在。相反,一个学生学习“数学123”这门课,对于课本理解和写作业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完全听不懂教授的浓重口音,或者看不惯教授随意的授课方式,比如站在桌子上讲课。这种情况下完全可以上校园网站看看“数学123”这门课是否还有别的教授授课,如果有,在选课系统规定时间内可以更改课号,错过系统规定时间还可以向所在学院提出申请,获得特殊批准调换课程。这属于可以迅速解决的问题,但是仍然要学生自己去解决。

 

找到学习吃力的原因后就可以开始策划解决方案。留学生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和客观,因为没有百分百的好方法和坏方法,只有权衡利弊后更利于留学生和家庭的方法。

 

方案1:针锋相对

案例中的这个留学生目前的心态是不甘心(费了这么多努力达到这个高度,别人行凭什么自己不行),没面子(在父母和朋友面前,恐怕当初转学进名校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的),还带有一些恐惧(虽然想硬撑,但是自己心里没底,很怕妈妈说中自己的未来)。留学生自己当然是最希望能够坚持下来,迈过这个坎,顺利完成学业。她的不甘心和要面子如果能够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那么是极其有利的心态。至于担忧和恐惧需要在家长、教授的鼓励下以及循序见长的成绩中得到自信心的恢复。孩子现在需要的是有人倾听。同时,做父母的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不论什么结果,他们始终是孩子的后盾,帮助孩子卸下他们心里的包袱。

 

同时,留学生和他们国内的父母亲属必须明白,孩子离开家时也许刚刚步入青年,但是在留学的若干年里会完成自身成长成熟的一个重要过渡。这个过程中家长虽然不能时刻参与,但是必须加入疏导的环节。家长和孩子共同梳理心绪,不能因为出现了意外就乱了阵脚。现在案例中的留学生如果面临第一个学期期中成绩低就回避,那么未来考研究生、实习、就业、或者希望在美国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难是必然的,留学生需要一颗强大且柔韧的心去对付这些砍。父母不可能守着孩子一路找到工作结婚生孩子孩子在海外,父母鞭长莫及,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客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作决定的能力。

 

以上的情绪问题必须迅速整理好,不能一直打着“心情不好无法集中精力”的幌子,因为这样浪费的是自己的宝贵青春和机会,还有父母的血汗钱。即便已经开始考虑转学,此刻必须同时进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期末怎样提高成绩。所谓的Mid-Term Deficiency实际上是大学教授给与低年级学生的一个自我测评调整的机会,多发生在1字头的课序号里。大一学生没有经验,入学伊始常常没有找到学习方法或者调整好学习状态。这个期中的警钟不是最终期末成绩,而是告诉学生他们的表现和教授的期待存在很大出入,必须立刻采取行动。我之前有一个塔吉克斯坦的17岁女学生,拿的全奖;大一第一个学期期中有一门课预测了D,小姑娘慌了,在她读研究生的姐姐的押送下来找我谈。我们分析了一些可能造成她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给她介绍了学校的免费学习中心和写作中心的家教辅导服务,之后的半个学期小姑娘天天泡图书馆,期末那门课程得了A,且从此一直在荣誉学生的名单上。所以说,事在人为,不要被短暂的压力吓倒。

 

通过留学生妈妈的介绍,她的孩子学习很努力,也非常希望学好。如果留学生的努力和成果得不到正比,那么一定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学生的表现和教授的期待是否衔接?如果教授重视课堂发言,轻考试成绩,那么一味的在家复习考试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训练自己在课堂上像其他“吃得开”的学生那样“畅所欲言”,和教授同学有呼有应。如果认真复习了功课但是测验和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就要自省复习功课的时候是否有效率?学习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教授面对面地谈话。可以是课后到讲台“堵”老师,也可以在教授的Office Hour里去面谈。面谈可以简短,但是好处很多。1。向教授“表衷心”:阐明了自己的端正学习态度和决心,同时告诉教授自己对现状有所领悟,需要得到教授的点播和支持。2找原因:解绫还需系绫人。只有给分的人才知道凭借什么给了学生这个评价。教授多数会直面给出建议,比如学生需要在小组共同的项目中有更多担待,比如学生提交的文章中语法修辞错误太多,比如学生在课堂从来不发言等等。这些建议都是学生可以作出迅速调整的,不需要时间的积淀就可以做到。3探口风,求支持:学生要放下面子和包袱,对教授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处境,比如三门课都亮红灯,如果期末没有转机就会面临留校观察的危险。教授虽然不会因此给你修改成绩或作出保证,但是多会心中有数,且下半个学期会对这名学生额外关注,及时点播。4想办法:学生需要主动向教授提出可以提高成绩的Extra Curriculum,看看教授能否同意学生通过写额外的论文或者做额外的演讲或研究课题来作为附加分数,以抵之前低分的不足。

 

人被逼到绝境的时候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自救”。找教授谈话;恳请教授的TA/GA给自己“开小灶”补课;使用学校的学习中心和写作中心的免费家教辅导;在同班培养自己的学习buddy,可以借阅笔记以及共同复习等;自费聘用家教加强学习;找到热心的中国同学组成学习小组等等。

 

结果:只要采取正确积极行动的学生后半个学期的成绩几乎都有提高。现在要看的是能提高到什么程度。留学生自己要有一个预期以及一个最低可以接受的值。如果期中成绩在C或以下,期末想要真正提高到A可能性很小,但是如果能提高到BB+,小奔认为就是胜利!一般的美国本科院校要求学生的平均成绩基点,也就是GPA2.0以上。2.0相当于所有课程都得C。偶尔的科目分数不高没关系,只要总体理想就可以。

 

最理想结果:留学生期末总评成绩高于2,虽然暂时还不能安枕无忧,但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可以再接再厉,调整好学习状态以期未来节节高升。要注意,由于自主选课的自由,留学生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未必选到很难的课程,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以及更多专业课的注入,总体学习难度一定会更高。学生心里必须有数,知道自己的实力和承受力,以应付未来一波接一波的挑战。

 

折中结果:如果留学生经过努力期末总评仍然在2以下,那么学校会给出Academic Probation,也就是因学术表现留校观察,这个观察期是未来的一个学期,如果成绩上去了就取消警告,如果仍然低于2就会遭到退学。所以,当经过了努力和反省期末成绩仍然没有达到2时,留学生自己必须清晰地分析究竟是因为最初期中成绩拉的过低造成期末没有办法改进(比如从F提高到C-,但是仍然不够),还是后半个学期的学习状态和之前一样,没有长进?如果照现在的努力自己是否有信心在一个学期的期限内把成绩提到2以上?这个学期选修的课程是否难易搭配的不好,下个学期是否有两三门比较容易的课程可以协助提高总评成绩?如果分析后对未来比较有信心也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找到了学习方法和状态,那么就不妨再搏一下。

 

方案1的优点是给自己争取了机会也吸取了经验。虽然美国大学是“宽进严出”,但是严禁的学术系统并不给与年青人4年的时间去判断是否“出的来”,其实第一道坎是入学的第一年。留学生由于上述诸多因素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速度不一样,第一个学期出状况其实很正常。如果一个学期没过完就急着转学,未免心有不甘,也许也会因此失去本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关键是遇到状况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是否能够应付,转危为安。

方案1的缺点是如果经过拼搏成绩仍然不理想,证实了这所学校不适合自己,那么之后转学时这个学期的不良成绩会作为申请材料,也就是新学校录取学生时候的参考材料。虽然这不意味着新的学校会因此拒收学生,但是多少会有负面影响。

 

方案2:迂回政策

案例中的留学生和家长对自己的定位都比较高,心气也比较高。现在担心的是如果成绩不好不仅影响前途和毕业,甚至可能会退到社区学院的命运。如果留学生对自己在名校未来的前途不乐观,可以考虑迂回政策,也就是转学到之前的文理学院或者就近的口碑较好的州立大学,完成至少一年的学业。成绩高了,感觉也找到了之后可以申请一所更符合自己定位的名校。(其实世界上恐怕只有中国的父母最在乎学校的排名。在欧美,人们生活的很实际,所有的生活细节都体现着按需而行的特点。要根据留学生自己的喜好、强项、生活习惯、未来就业方向等等综合考虑选校。美国的大学总体质量颇高,名校的排名多在那些有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大佬之间进行,很多真正侧重教学的学校时常不在排名之内。)为什么转学后最好呆上一年以上再考虑再次转学?首先留学生已经转过一两次学校。就个人而言,除了忙于学业之外还要在报考学校和搬家,以及再次适应环境上分心,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校园和社区文化,少了“融入”的归属感。就专业而言,留学生如果未来想要报考名校转学,至少应该给未来的学校看到自己的commitment,也就是对学院和学术的忠诚度。如果日后想要报考研究生,不论成绩单是来自社区学院还是哈佛、耶鲁,研究生院看的是专业课的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再有就是比较复杂的签证问题。除非留学生海外学习期间完全不回国探亲,否则回国后就牵扯签证的换领问题,尤其是转学生的签证必须和新学校对应。这样一来,如果没有过硬的理由,签证官可能会对频繁的转学产生怀疑。

 

方案3:敌近我退

这个方案是留学生母亲一直主张的,主要理由是担心孩子如果被退学,留下了不好的成绩记录,影响未来的留学和就业。留学生母亲主张的是这个学期的成绩干脆不要了,立即申请转学,同时这边退学,没有任何记录,1月份已经以新的学生身份亮相另一所和孩子学习能力相匹配的大学。这样的计划听上去比较完美,但是实际操作中的挑战和限制也比较多。

 

首先的限制是选择余地小。大家知道,越是好学校竞争越激烈,报名的截至日期也相应越靠前。一些公立大学和社区学院采取“循环招生制度”,也就是没有截至日期,报名满为止。尽管如此,案例中的留学生因为人在美国,目前有有效的学生身份,又是转学生,整个转学过程操作起来比较容易也迅速。

 

第二个限制是身份问题,或者说签证问题。如果留学生等到收到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可能就错过了这边学校退课的截至日期(一般大学在10月中下旬),那么这个学期是必然会给出成绩的。如果不等到新学校入学就办理了这边学校的“退学”,那就不是“转学”的问题了,而是“新生入学”,可能会牵扯到学生必须离境重新办理签证后返回的问题。具体细节留学生需要详细咨询所在大学的国际部辅导员老师。

 

留学生母亲还考虑让孩子“休学”一个学期/一年,等到新学校录取后再重返美国。美国的大学“休学”概念和国内不同。尤其牵扯到留学生身份问题,通常限制严格,且有5个月的期限。如果留学生的状况不符合政策要求,目前所在的大学是不会批准所谓的休学申请的。如果学生决定放弃这个学期的成绩退学,同时申请其他学校明年秋季(8月)入学,那么仍然是重新申请入学,而不是转学。如果希望之前在美国大学的学分(文理学院成绩优秀的那部分)转换到新学校,那么要对中间空出来的一年时间作出合理解释。

 

总结:

说了这么多,结论是没有完美的方案,留学也是件耗费心血和时间的挑战。留学生可以和家长探讨后将两种方案结合同步开启,给自己准备好备胎。同时,至少报考2-3所转学的学校,按照阶梯报考,给自己挑选的余地。各种办法都是暂时的,最终目标是得到学历,得到比较过硬的学历,学到真本事,了解和适应美国生活,同时为下一步就业或者考研打好基础。在美国,以优异的普通学校本科成绩报考名校的研究生成功的几率要大于以名校垫底的成绩报考普通大学的研究生。革命尚未成功,学生、家长仍需共同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