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不是溺爱的附属品
(2013-03-09 00:52:08)
标签:
美国留学生溺爱教育 |
分类: 留学美国 |
“小奔”每天接触大量的留学生,中国的,各国的。每个留学生由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进门来都呈现不同的气场。来自国内的留学生见到中国老师感觉很亲切,而且还可以选择用中文交流,所以在我面前更放松,更显出“真我”的状态。我常常能够从留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影响。之前“小奔”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高富帅留学生的烦恼》,讲的是一个斯文礼貌有理想的高富帅男生无奈地享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和控制。最近我见到的一对留学生情侣却是欣然地享受利用父母的爱并以他们的控制为自己的挡箭牌,这让我很难放心。
这对情侣是由于成绩问题被我分别约见的,但是他们同时出现在等候室并且要求共同谈话。两个人同样是上个学期新入学的学生,有语言成绩,直接上大学一年级的专业课程。两个人上学期的成绩单是整齐的零分,学期总评GPA是0,所以共同登上了因成绩问题留校观察的榜单。如果他们这个学期的总评达不到C,也就是GPA 2的水平,他们就会被学校开除。我在这个学期开学之初找他们,也是为了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调整学习方法,找到改进对策,尽可能地挽回他们被开除的局面。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能够把体育课也挂掉实属不宜,所有的课程一律0分也基本上源于学生的不上课,或者不作为。
两个留学生走进我的办公室,男生高大,女生娇小。坐定之后,男生开始替代女生进行发言,整个谈话过程中女生没有说过一个字。如我所料,两个人上个学期几乎都在旷课。女生因为不适应美国北方寒冷干燥的冬天气候,来到美国不久就患上了皮肤过敏,“没法上课”;男朋友为了照顾女生,也“没法上课”。后来,女生国内的父母担心女儿,安排小情侣飞到洛杉矶的朋友那里调养治疗。关键是两个学生谁也没有和国际部的老师报备。两个学生倒是和自己的几位任课教授提过要到加州看病,教授说身体要紧,成绩回来以后看。可是两三个月没有音讯之后,得到零分也不足为奇。如果不是我发了多次电子邮件约见这两个学生,他们还没想到主动找个老师咨询呢。谈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让我担忧的状况,就是开学一个月之后两个人才慢悠悠地从国内归来。因为他们上学期提前完成了注册,所以我们的系统认证他们为在册学生,并没有发现不妥。可是缺勤一个多月,并且到见我面的那天他们两个一节课也没上过,这个学期恐怕又要全军覆没。也就是说他们两个注定5月份学期结束后就要被退学了。我不解的是为什么他们不能按时返校,如果预知自己的安排,为什么不能提前和老师打好招呼,为什么返校之后明知道自己的状况也不主动找老师求援。男生说,他们寒假回国,女孩的父亲在老家给她找了中医条理,疗程没有结束,不许自己的宝贝独生女回美国受苦,坚持留女儿看完病再走。男朋友主动请留陪同。说到为什么不报告国际部老师和学术导师,男生的解释是两个人都初次留学,没有经验。
我首先比较心疼这个女生,出门在外如果生病再久治不愈实在另人烦恼。但是,我们的大学校园每天都能看到美国的残疾学生坐在电子轮椅上飞快地穿梭在校园奔波在各个教学楼之间。比起这些每天遭受着身体不便却执著于知识的残疾学生,因为皮肤过敏就不能去上课听上去未免牵强。再说女留学生的男朋友,每周4门课仍然留出了每天20小时的时间供他照顾女友;可是他自己也欣然不去上课,全盘零分,实在想不通赌出去的是谁的青春。小两口到美国更像是来度假,反正父母有的是钱,自己有的是时间,美国有的是亲戚,所以他们似乎不必在乎成绩呀,学历呀,未来呀之类20出头年青人需要在乎的东西,因为他们背后有宠爱自己的父母的撑腰。
我个两个留学生分析了他们面临的形势,确认他们明白和理解了学校的学籍政策和美国对留学生的要求。如果他们希望继续留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立刻开始寻找学校转学,如果可以在这个学期末接到新学校的录取通知,他们就可以从我们大学主动退学,这样就不会双双再次获得一串零分的成绩单,也不会留下被开除的记录。男生说,他们也考虑转学了,他的父亲正在要求中介努力寻找,有了消息中介会跟我们国际部联系。说这话的时候男生显得胸有成竹,一脸“一切尽在我爸掌握”的神气。
事到如此,我们没有更多空间挽留这两个学生或者改善他们的成绩记录。他们迟到回美国报到,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力和未来目标。两个学期的零分和无作为,远离父母衣食无忧地过着小日子,被开除也不要紧,父母出钱,中介出面,没有什么需要他们亲自动手或者亲自担心的。固然我听到的是男生的一面之词,也没有见过他们的父母,但是两个留学生的留学起点不容乐观,未来走向也另人担忧。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有志青年为了攒钱留学拼命工作,为了替父母减负努力打工,为了通过知识和教育改变命运而一分钟不敢松懈地努力着。我个人不认为有钱是错,但是越是拥有良好的资源越应该好好珍惜,将资源有效地利用和分配,将消费变成有效有益的投资。爱孩子,就应该培养他们敢担当,有责任,有作为。如果一个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孩子”说出“这事不赖我;有事找我爸”这样的话可能还能获得社会的宽容。但是如果一个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成年说出同样的话,获得的就只能是社会的排挤和白眼了。想要完成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简单地送他出国留学就能达到目的的。不要让溺爱伴随留学生成长。否则几十年后,您的孩子会操着一口英语说“这事不赖我;又是找我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