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读中美双学位同学在美期间莫攀比

(2011-09-01 05:18:31)
标签:

美国

留学

合作办学

121

22

校园

分类: 留学美国

    最近的几年,中美高校间合作办学计划如同雨后春笋,开花遍地。所谓合作办学就是中国学生就读国内的高校,完成一定年限的课程计划,之后在美国的合作校继续就读,最终满足中美两所高校的所有专业学习要求,获得中美双学位。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合作办学计划包括“1+2+1”,“2+2”,“1+3”等。数字代表了参与项目的学生在中国和美国所修读的年限。我个人很支持这种双学位的合作交流,因为它在最经济的前提下为更多的中国学子提供了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中国的校方不流失生源。然而,在和中国留学生交往期间,我也发现了一些合作办学的同学身上常见的问题,想给大家提个醒。

    首先是攀比。比起从国内高中毕业直接过来的留学生和高校转学生的单打独斗,合作办学项目的参与者大多是“组团”过来的,人数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颇具规模。这些同学大多来自若干个相同的系别,是国内共同学习生活过一至两年的同学,预期归国时间也一样。因此,很多学生潜意识里对于自己在美国的留学生活的期待也趋近相同。

比如两个相同专业的同学在美国分别接受了学术辅导员老师或者系里导师的选课指导,明明被建议选择的课程不同,可是这两个学生前脚出了老师的办公室,后脚就跑到注册中心把两个人的课换成一样的了。他们的道理很简单“我们在国内就修一样的课,同专业并且都完成了一年的学习,在这边的课程当然也应该一样。再说,我们如果上同一堂课还能互相照应,还能合着买教材……美国的教材多贵哪!”辅导员老师通常在之后的学期中发现学生偷换课程,但是为时已晚。请大家记住,美国高校之所以特地安排专门的教师对留学生(包括美国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术指导和选课辅导是有原因的!同专业的学生因为具体的发展方向不同所需要选修的课程会有差异。新生入学时候进行的英语和数学等分班等级考试也是关系到学生进入某个班别的 决定性因素。每门课的课容量有所差异,不是所有想选择该课的学生都能在本学期如愿选到那门课。另外,学生在国内修读过的课程的成绩也可能成为该生在美国学习进度的相关因素:比如在我们学校,如果小明同学某专业必修课在国内得到了60分,这门课虽然在国内属于通过,在我们学校65分以下的课程是不给与学分转换认证的;与此同时,同样修了该课的小莉同学在国内得到了85分,这门课的学分就被转过来了。这样,小明在美国期间就比小莉至少需要多修一门课。

    还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一些修读中美双学位的同学在课程量的选择上不能够量力而行。美国移民局对于持有学生签证的本科留学生每个春、秋学期的注册要求在12学分以上。12学分的概念基本上是4-5门功课。实际操作中,即便是美国学生也会选修16-26分的课程,这样才能基本保证4年左右完成学业。对于参与合作办学的项目的中国学生来说,在规定年限内把在美国必修的课程完成是按时归国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许多中国学生铆足了力气选课,白天泡在教室里,晚上泡在图书馆。多选课的好处是能够按时完成学业,但是缺点是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使得一部分同学顾此失彼,拉低了平均成绩。损失最惨重的是一部分刚刚完成英语培训(语言预科)要求的学生,他们刚刚通过了英语要求就投入到高强度的听说读写的专业课中,选课过多难于招架,左后全面挫败成绩上了学校黑名单—学术留校观察(Academic Probation)。前几天我就接待了一个中国“1+2+1”合作项目学校的学生。他春学期结束才从英语预科结业,秋季刚刚开学还没开始上课呢我就发现他的大名已经跃然学术留校观察纸上!调出他的成绩档案才发现这位同学夏季学期(3个月的暑假)英勇地修读了17学分的课程,其中壮烈地“挂”3门,剩下的几门成绩也不高。结果,他的平均成绩基点(GPA)过低登陆了留校观察。可怜这位同学全时课程才刚开始就面临着一个学期内把平均成绩大幅度提升否则就被开除回家的境地。问其原因又是因为他的同学都修了很多课程也没什么事情,他自己怕落队于是盲目跟进。

    所以,虽然参加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的同学们在国内的学习进度大致相同,到了美国后面临全新的语言和学习生活环境还是应该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一个认识,量力而为。试想,是因为有保留的选课导致推迟回国好,还是因为盲目攀比选课一个学期就被美方高校开除好?

    第二是思想惯性。中国参加合作办学项目的留学生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惯性。比起从国内直接出来读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在国内接受过一段时间本科教育的留学生已经熟悉且采纳了国内教授的授课习惯,学习方法和技巧也比较本土化,也就是固有学习习惯和意识已经形成。据个简单的例子,国内驾驶学校的师傅们普遍比较头疼的是那种被吊销了驾照回来补个手续重新考本的学生。按照驾校师傅们的说法,不会开车的徒弟听话,接受教练的指导很主动,开车规规矩矩;回来补本的老司机早就养成自己的开车习惯了,根本听不进师傅的训话,“坏毛病”特多还坚决不改,路考中“折”了的大多就是这种人。

    这里坚决没有说国内的学习习惯不好,而是说在很多研究和学习习惯上很本土化,在“本土”学习时后管用的方法“留学”事后可能就不起作用了。虽然对于中国留学生,参加合作办学项目在美国的1-2年是他们在国内大学学习项目的一部分,但是既然来到美国,就应该把这有限的1-2年当作真正的“留学”来对待。比如忘记“我在国内这么写论文就能过关;”“国内每个学期的课学校自动就给注册好了,根本用不着学生追着老师指定学习计划;”“我来美国是学知识的,那些什么社团呀活动呀与我无关”等想法。否则,仅仅换了个教室上课,心态和方法一成不变,是难以最大限度地从留学中取得收获的。

    第三是身份认同。前面提到过,参加合作办学的同学大多是有组织的赴美,从人数上凸现优势。他们也常常在和老师们,尤其是国际部的老师们交流中显出很强的气势。有些时候我侧面旁观发现少数中国学生在和美国的老师和教授交流时候说话很直,态度比较硬,显得没有礼貌。比如他们对于老师提出的换课程、转换认证学分、开具各类证明等要求是命令式的,好像因为有合作办学的项目在就需要对他们的要求加急处理、特殊处理。这令一些美国老师感到不安和不快。其实,美国的高校都十分注重和中国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其他的交换生项目和短期交流等。美方高校理解这些学生在时间上和课程的精确度上有着较高的压力和要求,也都采取十分支持的态度,甚至有些学校还会专门安排教师辅导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

    我在大学期间也做过交换生,十分理解同学们的心思,担心课程选择有误,担心回国后学分不能得到认证,担心一起来的同学都顺利回国毕业了自己还没有完成在美国需要完成的项目……然而,遇到问题单纯的着急并不能使事情简单化,反而有可能因为急躁发生失误或者因为态度伤害他人。参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同学们一定不要把自己当作“客人”对待,而是和其他的美国学生以及国际学生一样的学校的一分子,热情、开朗、礼貌、耐心的对待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身分摆正了自然生活就会更加顺利和轻松。同时,美国高校的老师们也一定会像对待客人一样礼遇你们的!

 

    生活多么美好啊!现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为学子们创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机会,使我们的学生们起点更高,天空更广。希望参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同学们能够很好地认识自我,明智地规划自己的留学生活,收获成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