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屋檐下的小雨
屋檐下的小雨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2,342
  • 关注人气:41,2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让孩子了解性?

(2012-11-26 08:06:01)
标签:

屋檐下的小雨

读书

学校性教育

育儿

分类: 小雨读书

如何让孩子了解性?


昨晚快12了才到家,白天和畅儿妈妈暴走多了,早上醒来腿酸疼酸疼的。想到近来网络上沸沸扬扬的孩子们的各种事件,和大家分享一下性社会学博士方刚的《学校性教育》吧。

 

说起作者方刚,这个名字我不陌生,2006年时我写过一篇“女孩一生能遭遇多少变态狂”,写的是自己和同学的真实经历,小学时候遇到的那些暴露和偷窥,对我至今有影响,我一直都不敢走夜路,总觉得晚上很不安全,所以,我非常不喜欢晚上应酬。昨晚老公去接我,我就觉得真安全真开心啊。接着说2006年的那篇博文,当时方刚的意见是能不能到电视上去说这些经历,我没接他话茬,觉得这类经历拿出去说,并不合适。

 

但我一直很想写一本关于女孩成长的书,总希望女孩子和家长们看后,能少走一些弯路,所以,头些时候向博友们征集素材,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些翔实的、困惑的成长经历。在收集到到素材中,也有震撼性的。一位已婚有子的男士说,他在小学阶段因为个子长的高,一直受一位女老师性骚扰,这件事让他苦恼多年,现在他给儿子选老师,凡是女教师,他都要多方考量。

 

原来,在成长中,无论男孩女孩都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会对他们一生有影响。

 

最近虐童的那位女教师,除了她打孩子之外,她还做出了一些很让人难以容忍的行径:她让幼儿园的小女孩彼此接吻,让男孩子们彼此接吻,让小男孩和小女孩彼此接吻。——她的这一行径让很多人说她“变态”。

 

的确,她做的那些简直有悖人伦。

 

适当的性教育势在必行,方刚的书名是《学校性教育》,学校能开展性教育吗?我读初中时,生理卫生课有一部分月朦胧鸟朦胧的讲的是性,老师当时说:这一部分,请大家自己阅读。那一部分,我不知道我的同学们是否都看了,我自己倒是看了,不过也没看懂。不知道现在的学校是否开展性教育,《学校性教育》这本书适合家长和学校老师来读,他们确实有责任给孩子合适的、合理的性教育。

 

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书中的部分章节吧。

 

 《学校性教育》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性教育的现状与学校性教育的责任

第一章 缺少性教育,青少年受害

第二章 性教育,学校责无旁贷

第三章 教师推行性教育的困境与超越

第二部分 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开放的性教育理念

第二章 性教育的灵魂与基石:性人权和性别平等

第三章 反对性骚扰的教育:性别教育的重要组成

第四章 国际上的三种性教育模式比较

第五章 围绕性教育的争论

第三部分 学校性教育的方式

第一章 学校性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 学校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 教学中常见的困扰及答疑

第四部分 小学性教育课程设计与评议

第一章 认识生命与身体的课程

第二章 防止性骚扰的课程

第三章 健康交往的课程

第四章 “性别教育”的课程

第五部分 中学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评议

第一章 恋爱与失恋

第二章 “性萌动”

第三章 社会性别

第四章 人际交往

第六部分 大学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章 大学性教育应有的立场

第二章 大学性教育课程的设计实例

第三章 女性主义教学理念的应用

第四章 “现身说法”:揭示被掩盖的声音

第五章 研究生公选课对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七部分 性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解答

第一章 来自教师的提问

第二章 来自家长的性教育提问

第三章 来自学生的性困惑

第四章 面对面,回答中学生的“性提问”

 

序言 做理念正确的学校性教育

学校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搞性教育的人也多了起来,这是好事情。但是,并不是进行性教育就一定对青少年有帮助;性教育一定要方向正确,否则反而可能会伤害青少年。比如宗教色彩非常强的“守贞课”,这些年也在中国的某些学校推行,我认为这就是有害的性教育。

 

对于学校性教育,我主张要开明、开放,要有性权利意识和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比如,性教育中不能不讲同性恋,讲时应该以接纳的态度讲;性教育不应该强化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有人提出要“拯救男孩”,我就是反对的。在这一点上,方刚的想法和我是完全一样的。作为从事性与性别研究的学者,他一开始涉足性教育时,就清楚地强调,他倡导的性教育是基于性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信仰的性教育。这样的性教育,也是与国际上成功的、进步的、负责任的性教育理念相一致的。

 

所以,我觉得性教育首先要理念正确,其次才谈得到方法和技巧。方刚的这本书,便是非常强调理念。一位学者对性教育的思考和指导,也正应该重在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他又提出很多非常具体的建议,从课程的设计,到学生具体性问题的处理,事无巨细。但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在他主张的“性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的性教育”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一线的教师缺少的正是这样的理论指导。有了思想的武器之后,再去进行性教育实践就事半功倍、如虎添翼了。

 

方刚曾说,学校性教育应该“是保护而不是禁止,是给予而不是剥夺,是赋权而不是夺权。”他的意思是,性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保护青少年,而不序言是禁止青少年的性行为;应该是给予青少年性的知识,而不是剥夺他们获得知识的机会和权利;应该是赋予他们自主决定自己身体和性的权利与能力,而不是剥夺他们这种权利和能力。我非常认可他的这段话。

 

因为这种理念上的一致性,我乐于为此书作序,并向教师和家长们推荐这本书。

 

李银河

 

二○一二年四月

节选

第四部分 小学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评议

 

第四章 “性别教育”的课程

 

二 比好的性教育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在策划阶段,便一直把性别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但是,我们所倡导的性别教育,是社会性别平等教育,是尊重性别多元差异的教育,而不是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教育,也不是“女孩儿就应该像女孩儿”的“女性教育”。

 

基地的实体展区,展板中有两个主人公:小智和小爱。给他们起名字便费了很多周折。一开始,有人主张,男生叫大智,女生叫小爱。这其实就是在重复社会性别刻板印象了,男性“大”,女性“小”,男性有“智慧”,女性有“爱心”。我们最后确定的版本是:男生叫小爱,女生叫小智。展板上还配了一句话:“我们都是既有爱心,又有智慧的好孩子。”可算完成了点题。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男生起了像女生的名字,女生起了像男生的名字呀?我们就正好可以进行社会性别平等与反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了。

 

■ 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基地推荐的小学三年级课程中,有一讲也是性别教育。教学目标是:了解男女社会性别的由来,摆脱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束缚,认识到好的品质、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和家庭分工是没有性别差异的,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质;培养学生的性别自信感及性别平等意识,男生、女生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在教学中,会从外表、性格、家庭、职业四个层面分析男女社会性别的异同之处。

 

老师会讲一个故事:有一天小A和小B一起放学回家,因为是冬天,放学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路上又没什么人,小A感到有点害怕,就紧紧挨着小B,很快小A家到了,可是小A看着黑洞洞的楼道怎么也不敢一个人上去,这时候小B拉着小A的手说:“别怕,我送你回家。”大家来猜猜,小A和小B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为什么?

 

学生们会积极举手发言,同时老师进行引导,最后总结:现在大家发现了吧,穿粉色的不一定是女生,勇敢的也不一定只有男生。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男生和女生之间有哪些区别是存在的,有哪些区别是不存在的?

教师还会请学生们举手,分别列举外表、性格、家庭、职业四个方面的“男女差异”,其间会启发学生们思考,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差异性一定会慢慢呈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风俗和文化使男生和女生不同,但这种不同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还会让学生分组写出5个形容男性性格和5个形容女性性格的词,请他们写到黑板上,同时在黑板空白出画一个圈。教师问大家:“现在想一想这些词真的只能用来形容一种性别吗?请你找出能同时形容两个性别的词,并举一个你生活中观察到的例子。”

 

学生每说一个,教师就把这个词写到空白圈里,同时从其原来位置擦去。最后教师总结:“大家发现,好品质分性别吗?”

 

在家庭方面也是一样。通常是母亲承担家务更多一些,这时教师会鼓励孩子,更多地去带动自己的父亲承担家务,包括鼓励父亲来开家长会,让父亲带自己玩,等等。

 

教师出示图片,讨论职业的性别差异。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过去观念的影响,使得在某些职业上出现了男女差异,但这是不公平的。对于未来的你们,无论男生、女生都拥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权利,要充满干劲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课程最后的总结是:男生、女生都要做最好的自己!

 

■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杨培荣老师设计的课程“做最好的自己”,是很好的性别教育课。

 

杨老师在教案中写道:

 

来自教师、家长、社会的大量的、有意无意的鼓励、评价和引导,强化了男孩女孩在生理、心理、气质、社会角色等方面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种条规似的限制,阻碍了“人的发展”的个性化和全面性。

 

21世纪呼吁两性平等的发展,提倡双性化人格。使儿童获得一种较完善的性别图式,克服性别刻板化观念与行为,塑造一种较完备的性别角色,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在这样一种实践和思考背景之下,我设计了本次辅导,旨在打破这种性别界限,让男孩女孩回归到“人的发展”这一原点,开始尝试从内在探寻自己的发展。

 

我们看到,这样的出发点便是站在现代的社会性别意识基础上的。杨老师定下的辅导目标是:

 

情感目标:体验到自我角色认同、自我欣赏、有做榜样模范时的愉悦感和力量感。

 

认知目标:认识到男性女性各有特点,但在美好品质方面几乎可以共有;男女生在生涯规划、发展方面没有明显的界限,应该根据自己兴趣、先天优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行为目标: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性别,无论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课程是这样开始的:

 

同学们在放松的心情中,开始轻松地聊天。聊天的主题是:你最欣赏或是最敬佩的人,并简单说说为什么。

同学们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愉快地表达。他们提到的人有亲人、同学、老师,有明星也有科学家,等等,思维异常活跃。老师则是速记员,将他们提到的人名及他们的优点记录在黑板上,但却悄悄地把这些人分男女写在两边。

 

经过引导后,同学们发现:

1.我们欣赏的人中有男性也有女性;

2.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点有所不同;

3.同学们认识到:男性有的优秀品质女性也有,女性有的优秀品质男性也可以有。

 

最后老师总结:我们欣赏的人中有男性也有女性,男女平等,男性女性各有特点,但在美好品质方面几乎可以共有。

 

课程的意义,正如杨老师所说:“为同学们对自己的性别更好地接纳埋下了伏笔,也悄悄在他们心目中树立并强化了男孩女孩心目中的榜样。”

 

■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第一小学的马克姗老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设计的性别教育课程题为“我们不同又相同”。

 

课程重点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性别差异在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两方面的区分,初步形成在社会和家庭中性别地位平等的意识,认同自己的性别,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

 

课程开始时,教师会说:“我们的出生是因为爸爸(男人)妈妈(女人)相爱、结婚,孕育出我、你、他。如果只有男人或只有女人是不能孕育出我、你、他,而使得人类得以繁衍下去的,缺了谁(男人或女人)都不成,男性和女性都很重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五毛一块”的体验游戏。

 

游戏规则是:男生代表一元钱,女生代表五毛钱。发令者说出钱数,并要求组合的钱数里必须一元和五角都有,否则失败。游戏结束时学生谈体会:缺少谁都不行,没男生没女生都凑不好。这个游戏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男女是平等,谁都不可缺少。

 

第五部分 中学性教育课程的设计与评议

 

第一章 恋爱与失恋

 

一 爱情教育,最好这样讲

 

要先明确“爱情”的定义。我们这里的“爱情”,并不专指异性恋,也包括同性恋。虽然异性恋占多数,但并不能成为我们回避同性恋的理由。我们认为,异性恋与同性恋并不存在本质的差别,都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情,处理与面对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这里讨论的“爱情”、“恋爱”等概念,均同样适合于异性恋和同性恋,并不需要区分对待。

 

经常有教师问及关于学生同性恋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像对待异性恋一样就可以。”

 

虽然本书在举例时,更多是异性恋的教学例子,但在这里需特别强调:这并不等于我们是“异性恋中心主义者”。相反,教师应该结合本校实践,开发针对同性恋的恋爱教学的课程。

 

在中学课堂的具体实践中,许多老师的经验是:同性恋问题不容回避。但老师们更多觉得可以通过观影、讨论等形式讨论同性恋话题,而不是通过讲课。在大学阶段,关于同性恋的教学则不应该有任何禁忌了。

 

我们这里使用“爱情”,而非“早恋”,或“恋爱”这样的词,就已经体现出我们的价值观:不要轻易给中学生的感情扣上“早恋”这样一个已经被污名化的词。

 

我们要讲的“爱情主题课程”,不是要批判“早恋”,也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们如何“恋爱”,而是要让学生们充分、全面地理解爱情。

 

让进入了青春萌动期的青少年了解和理解爱情,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反对。因为这是他们成长中必须了解的。

了解和理解爱情,涉及许多方面。笔者觉得与其讲“如何区分友情与爱情”、“什么是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更美好”这些常出现在中学课堂上的,且显得有些空洞的题目,难以给学生实际指导的东西,不如讲一些他们在面对情爱关系时必然会遇到的情况及处理方式。

 

比如:我喜欢一个人应该怎么表白?如何判断我喜欢的他(她)是否也喜欢我?如果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别人追求我,我该如何应对?能够做到学习、爱情两不误吗?怎么才能做到恋爱不影响学习?如何同家长、老师说明或解释恋爱的问题?该如何与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对方提出性要求,怎么办?失恋了,怎么办?等等。

反对者也许会说,这些听起来不是在教中学生恋爱吗?但这些确实是许多中学生面对的问题,如果回避,将是不负责任的。如果说我们要在男孩子遗精之前,女孩子来月经之前,把有关遗精和月经的知识告诉他们,那么也应该在他们开始恋爱之前,让他们做好关于爱情的尽可能多的准备。

 

这其中,笔者特别反对进行浪漫主义的、爱情至上的爱情教育,因为那种教育在强调爱情美好的同时,也使许多青少年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爱情的脆弱与易变,使得许多人无法承受失恋的痛苦;而且,这样的爱情教育也是将女性推向私领域,强调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爱情、婚姻的教育,这对于她们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对于她们的人生自主选择,都可能是有害的。

 

针对一些爱情中必会涉及的主题,笔者提炼出一些基本的教学指导思路。

 

我喜欢一个人应该怎么表白?如何判断我喜欢的他(她)是否也喜欢我?

 

■ 建议: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表达这样的观点:有很多种方式示爱,依据你的个性来选择,可以是很直接的,也可以是试探的。这个过程中,也要考虑对方的个性。重要的是尊重对方,不要让对方感到难堪或反感。所以建议先试探一下,如果对方反应冷漠,就知难而退。在教学中,建议教师让学生们来想象、创造、表演不同的求爱方式。因为时代不同了,青少年喜欢的交往方式也不同,求爱的方式也有差异,让他们自己创造和表演,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只是引导,引导的原则如前所述。

 

如果我喜欢的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别人追求我,我该如何应对?

 

■ 建议: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也有拒绝被爱的权利。拒绝一个人的示爱,并不等于求爱者不优秀,而可能只是每个人对优秀、爱这些问题的理解不同。所以,被拒绝不必沮丧。爱本身就是需要尊重他人,同时也自我尊重的,所以面对不喜欢自己的人,不要纠缠,也不要怨恨,一定要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同理,如果是别人追求自己,而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谈恋爱,那也应该很坦然、客气、礼貌地告诉对方。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有人在拒绝对方追求的时候,会和别人谈论,甚至嘲笑对方,这都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能够做到学习、爱情两不误吗?怎么才能做到恋爱不影响学习?如何同家长、老师说明或解释恋爱关系?

 

■ 建议:是否可以学习、爱情两不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的看法是:可以。据说,2011年北京理工科高考的状元和榜眼,就是一对恋人。但是,无疑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这需要情侣双方对爱情有更深的理解,有更好的自制力。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可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另外,笔者觉得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关系采取一个不反对的态度。否则,小恋人面对外界压力,想做到学习不分心,就实在太难了。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家长、老师对中学生谈恋爱最大的担心不外乎会影响学习,过早的亲密接触易会使身心受伤。所以,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家长和老师消除这样的担心。在教学中,也建议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说出可能对学生影响的因素,以及是否能够避免,如何避免。

对方提出性要求,怎么办?

 

■ 建议:这是恋爱关系中常见的问题,不只中学生恋爱要面对,大学生恋爱也要面对,已经工作的人谈恋爱的时候也会面对这种纠结。老师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性是你的身体自主权,没有想好的时候,千万不要做。如果为了爱情做,或受到威胁做,你想得到的仍然无法得到,而且还一定会悔恨。教学中,仍然建议采取表演的方法,一方表演提出性要求的人,一方表演不想发生性关系的人。

 

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观看表演的同学各抒己见,在这个表演与讨论的过程中,引导青少年进一步懂得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这不仅是同伴教育的过程,也是青少年自我教育的过程。

 

失恋了,怎么办?

 

■ 建议:讲爱情的时候,一定要讲失恋。笔者和中学老师接触的一个感觉是,许多老师会把爱情讲得非常美好,唯独不提失恋。受这样教育的中学生,将来恋爱了,失恋了,个别人选择自杀,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在他们心目中爱情太美好了,而且对女性来说更重要,当爱情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价值,这个理想一旦被打碎,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活下去确实比死亡需要更大的勇气。所以,中学教师一定不要把爱情捧得太高,一定不要塑造“爱情至上”的价值观,而要面对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是什么?就是爱情很脆弱,失恋、离婚的现象比比皆是。要把这个真相告诉学生们,让他们有思想准备,真正理解爱情。同时告诉他们: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需要去追求美好的爱情了,而是爱情需要磨练,需要投入更多努力。一旦失恋,也要把它看成人生的收藏。因为失恋可以让我们真正了解恋爱,了解自己和他人,下次就可以更好地避免错误,更好地享受爱情了。当然,和中学生讲爱情,还会面临很多问题。

 

第七部分 性教育实践中的困惑与解答

 

开放,意味着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开放,意味着把受教育者当成主体,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有问必答;开放,意味着对青少年的性欲求持一份正视与开朗的心态,接受他们,尊重他们,而不因此贬损他们;开放,意味着把性当作一件阳光的事、正当的事,不再回避和躲闪;开放,意味着性教育可以公开谈、大胆谈、理直气壮地谈……

我们的社会与时代,需要这样开放的性教育!

 

第一章 来自教师的提问

 

在性教育培训中,许多教师提出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这些问题不仅具有个体性,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本章有选择地回复了一些教师的问题,希望可以对其他教师有借鉴意义。

 

■ 青少年看色情品怎么办?

 

青少年对色情品充满好奇是非常正常的,成年人不是同样对色情品充满好奇吗?

 

绝对杜绝青少年看到色情品是做不到的,互联网这么发达,总有一些漏洞。与其堵,不如疏导。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和看待色情品。这是一个进行性教育、性别教育、多元性价值观教育的绝好机会。

 

告诉青少年,色情品是有意突出其色情成分来诱惑人的。它的制造者的目的就是吸引我们,甚至让我们沉湎其中。色情品所呈现的内容和人物并不都是真实的,色情品里男性性器官的粗大坚挺不能代表所有男人,色情品里女性对性的渴望与追求也并不能代表所有女人,不要通过色情品来了解男人和女人,更不应该简单地像色情品里的主人公那样去对待异性。

 

受到色情品的刺激,产生欲望,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该受到指责。但有一些人看了色情品,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去强迫别人发生性行为,就是严重的错误,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我们都不可以把色情品当成教材,最多把它当成娱乐。

 

我们看了武侠电影不会去行侠仗义,看了魔幻电影也不会想着去和恶魔战斗,同样,看了性的娱乐片也不应该就去模仿。

 

有人会认为色情品是以男性的眼光来把女性性器官化,是污辱女性的行为。但也有人不这样认为。青少年有权利对不同的观点都有所了解。但是,他们应该被告知:污辱女性是不对的。

 

在色情品的教育中可以使用讨论法,让学生们都有发言的机会,有呈现自己观点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同伴的想法,同时也有在讨论中改变观点的机会。

 

■ 一位中学教师提问说,对待学生恋爱的现象,管也没用,不管又不行。事实上只能是睁只眼闭只眼,但是,真怀孕了或出了其他问题谁负责?

 

教师也好,家长也罢,其实是没有权利睁只眼闭只眼的。但是,我们要的也不是严厉的禁止和处罚,事实证明那没有用处,只会使青少年离我们更远,会使一对对恋人更加坚定地在一起,最多是转入地下而已。

 

我们可以做什么?

 

至少我们可以做:

 

1.教师与双方学生家长沟通,学生家长也要与对方家长沟通,找出一个好的“干预”方法,又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

 

2.认真地和两个孩子谈一谈,说你是理解他们的,你自己在这个年龄也曾春心萌动,他们现在开始恋爱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

 

3.告诉他们:中学生恋爱在许多时候会影响学习,但也不是一定的。你希望恋爱双方可以很好地安排时间和精力,调整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一起努力创造更美好的前程。

 

4.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有性冲动,你也是完全理解的。但是,你希望他们能够晚些发生性关系,最好是等到满18岁的时候,这样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清楚,对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对自己和他人更负责任。但是,如果他们实在无法克制,希望他们能使用安全套,并应该提供安全套给他们。

 

5.持续关注他们的发展,以平等和理解的态度和他们保持交流,在他们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提供各种可能的帮助。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和接受,这是我们可以给恋爱中的中学生最现实的帮助了。

 

■ 有些男生特别注意身材丰满的女生,还动手触摸,应该怎样教育和制止?

 

如果只是“特别注意”,就不用去理睬。但如果有“动手触摸”的行为了,就应该从男生和女生两方面进行教育。要告诉男生,他们的行为可能是违反女生意愿的,那就是对她们的性骚扰与性侵犯,是被法律所禁止和惩罚的,必须停止。同时要告诉女生,她具有身体的自主权,如果她对于男生的“触摸”产生反感,要立即明确地表示出来,不要不好意思,也不要过于含蓄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

 

■ 您所倡导的开放的性教育理念,如性人权教育、性多元价值观教育、尊重性别多元教育,等等,似乎与目前我国性教育的许多观念是互相抵触的,如我们反对“早恋”、严禁青春期性行为、塑造淑女、抵制中性装扮等。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您的性教育主张体现在中小学课堂上?

 

性学领域一直是存在价值观冲突的,性教育中也是一样。笔者和中国主流的性教育主张有许多冲突,因此并不强求老师们接受笔者的性教育观点,只是希望大家敞开心扉,来倾听和思考这些主张。思考之后,可能会有所改变,也可能会全部拒绝,这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们思考过了。老师自己,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性教育模式,而且也必须选择自己认可的性教育模式,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性教育。对于不同的性教育主张,只要是真正对青少年好的,都应是受到尊重的。但我也希望至少性教育的领导者们,要站到国际性学的前沿来思考如何改进性教育,更好地为青少年的健康人生奠基。

 

......以上节选自《学校性教育》。

 

读书让人收获和思索,读书让人丰富。

 

很多家长已经开始忽然被孩子问到性问题,比如:我怎么出生的?我同事家孩子妈告诉孩子的最后一句是妈妈肚子疼了,这就是怀孕了。后来有次去她家,四岁的小姑娘愁眉苦脸地告诉我:“我怀孕了。”当时就把我惊住了,问过之后,才知道原来她肚子疼。

 

很多男娃的家长们经常问的是:小家伙总揪着小鸡鸡该怎么办,还有某博友家四岁的女儿,每次都想要冲进卫生间看看爸爸的小鸡鸡长什么样,呵呵,做家长,真心不容易,要教育,还不能太早教育,太早有可能成了提前的唤醒,还不能太笼统和似是而非,那可能成了误导。

 

有了孩子后,其实不只是孩子在成长,家长们面对孩子们成长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自己也在学习和成长中,家长的责任太重大。

 

还是多花些时间好好学习吧,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今日话题:你多大时,父母给你普及了性教育?你家孩子问你的第一个与性有关的话题是什么?孩子几岁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