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回味杨好朋的送别宴
(2011-05-05 22:54:01)
标签:
转载 |
五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六一年的春天,我和王山诚同学随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到了德州临邑县。
我们两人被派到了泮桥公社大吕家卫生所。这个所共有三个人。他们是吕医生,五十五、六岁了,是中医;杨好朋,男,二十八、九岁;还有一个二十一、二岁的姑娘,姓位。这后二位,看来中西医都懂点,还会做肌肉静眿注射。
卫生所在一个小院里:三间正房,两间作诊室,西间当药房。药房里面有中药柜子和一张条桌。桌子上面摆了少量的中成药,多为消化系统用的,如饱和丸、木香顺气丸。西药有黄连素、胃舒平、阿托品等等。有几种针剂,多为止痛类;治病主要还靠着中草药。
那个年代,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现在流行的这些“富贵病”。主要是胃溃疡、胃炎和水肿、“干瘦”等“穷病”。我和王山诚负责这个片上的巡回医疗。出诊箱里也就是几种治疗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的药。白天出诊,晚上就睡在外面的诊室里。每人一扇门板,用两条凳子支起来就是床。铺盖是自带的被褥,吃饭自炊,一天三顿煮地瓜干吃。隔三差五,也到公社食堂买些窝窝头。那是用玉米面和花生皮,或是玉米面和棉花种做的。由于种子外皮的棉絮没处理干净,吃过后,牙缝里就塞满了棉絮,抠都抠不出来。当地瓜干不够吃时,也吃过苜宿草。这种草不难吃。
有一天,什么也没有了。我说,老王,天无绝人之路。两人几乎是摸着黑,到麦地里挖了些“齐齐菜”,加上少量玉米面,熬成了粥,把肚子撑得鼓鼓的,度过了这一天。当时人们都是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也没感到怎么艰苦。能填饱肚子,别饿死,就是福!
三个月就要熬过了。临行前,杨好朋把我和王山诚俩人请到家里为我们送行。蒜苔炒鸡蛋一大盘子,一个盐水瓶子里装了大半瓶子白酒。吃的是棉花籽剥掉外皮,用里面那棉籽仁碾成面做的窝窝头,金黄色,好吃极啦!这是难得的美餐...
整整五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味起那顿美餐,就想起了杨好朋医生。感谢你的送别宴。我已七十有五,估计你快八十岁吧?夜深了,我思念你,保重,祝你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