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李冯
(2011-02-04 11:13:30)
标签:
转载 |
李冯
小海
记不清是读大一后多久,我们南大中文系的宿舍搬来了一个叫李劲松的奇怪家伙,问问大伙儿也都不认识。听辅导员介绍,他是从化学系自愿降了一级转来本系的,大伙儿猜他是逃避理科繁重学习到中文系来打秋风蹭学分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中文系很吃香,我们这一届是一个年级两个大班可能有近百号人吧。系里面怪人不少,我们一伙自认搞文学的更是特立独行,别说同学,就是 看着不顺的老师也不放在眼里。不说大学中文系,就是在社会上或者说就是在大街上做个“文艺青年”都很牛。我进南大读书的时候正好校园里在卖一本北京大学五 四文学社编辑的诗歌白皮书《新诗潮诗集》,上集是朦胧诗选,也是当时作为朦胧诗人集体亮相的第一本书吧。下集是朦胧诗后所谓第三代诗人的诗选。下集中也收了 我的两首诗。于是常碰到社会上或者外校找上门来跟我切磋诗艺的各式人等。
这个转系过来的家伙很惹眼,只是远远地看着我们,并没有主动过来“套过磁”。过不久我就发现,这小子
竟然也和我们差不多,昼伏夜出,白天经常是在宿舍蒙头睡大觉,太阳快落山时纠集几个老乡去踢踢足球,或者抱个吉他在北园草坪上自弹自唱,晚上夹着几本书(当然
是外国文学),一个人低着头急火火去通宵教室读书。一看就是个心怀鬼胎的“有志青年”。好像是有一次,我们就像两条狗在半路上遇到,相互闻闻气味,感觉对路,
我说的南京的文学小圈子,其实是两批 人,一批是我中文系的同学,有贺奕、刘立杆、姜雷、杜马兰、海力洪、曹旭、阿白等等,一批是我校外的朋友,韩东、苏童、丁方、于小韦、小君、顾前、吴晨骏、朱文等人, 甚至还包括已声名鹊起的马原等人。这样两个圈子的人也就互相成了朋友,并时常走动,几乎每周都有聚会,地点常常不是茶馆,就是某处临街草坪,或者就 是韩东家和我们臭哄哄的男生宿舍。在这个氛围里,人人都自命不凡,个个都以作家诗人自许,以文学为己任。李冯也不例外,他自然就成了一名作家,但是个出乎我 们意料之外的作家。记得我们在大三时集体合谋,拿下了校学生会的一本期刊,准备出一期全是我们这个圈子哥儿们全家福的作品专辑,名字取好了,就叫《大路朝 天》,以示区别,并让于小韦设计了漂亮的封面。在此之前,我只听李冯私下里跟我谈过他对写作的各种“宏伟设想”,但还没读到他成篇的东西。截稿日,他交出的是一个 中篇《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虽然现在我不想说她有多么杰出,但当时的确是我读到的最好的“成长小说”。我们都感到震惊,要知道,这可是他的小说处女 作,大家一致认为应当放在《大路朝天》头条。这个小说已经收入他的文集,不需我来啰嗦,读者自有慧眼。好像也是在这篇小说名下,他第一次署名李冯。从此, 李冯成了我们圈子里公认的小说家。
在我们 毕业离校后,李冯继续留校读明清文学研究生,和我们一起疯玩了几年后,他居然能考上古典文学的研究生,真是匪夷所思。据同屋说,系里一位教授我们古典文学的柳老师也到宿舍来找过我,想动员我考他的研究生,他的意思可能是:既然我的铁哥们李冯能报考,那么我也得讲点义气,哪怕算陪考一次吧。吓得我在操场上等到了熄灯才赶溜回去睡觉。
三年后他毕业回广西,并下放到象山县 农村搞计生工作。他来信谈到了他对生活和文学的思考:“离开南京,我慢慢地起了一些变化,以前我们贪婪地阅读外国文学,其实受到熏陶更多的是我们的生活 观,我们成了生活在美国幻象中的中国人。除此之外我只学到了外国小说的节奏感。现在我重读一些作品,体会到大师们的境界是心灵上的,他们都是太正常的人生 活在不太正常的社会,所以才写出像《二十二军规》及《日瓦戈医生》那样的作品。而我们过去奢谈真实的生活,实际上对善、对美都关心太少,我们的生活其实已 不太真实。因为在生活和文学上都努力扮演着先锋,我们多少忘了我们的根。它和西方文学是不太一样的,它就来自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我们过去发出的声音及频 率、音调与外国文学太相似,所以多少有些失真。过去一两年,我写得很少,就是《今天》上发的两篇,后一篇小说我取名《另一种声音》,对我是一种象征。我得 发出自己的声音。”
当时我在写作《北凌河》和《村庄与田园》系列组诗,处于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努力想成为一个自觉的作家,但又四顾茫然。这封信激荡了我 的心,给了我极大的勇气。之后的李冯辞去广西大学的教职去了北京专事创作,写出了《碎爸爸》、《孔子》等长篇小说,并成为张艺谋电影《英雄》、《十面埋 伏》的金牌编剧,撇开李冯那缭人耳目的才华不说,他也永远是值得信赖的真诚的兄弟。而我却挥霍了太多青年时代的友谊。至今,我一直爱读他的作品,抛开他是 大学同窗和文学挚友不说,还因为他是只发出自己声音的极少数的“另一类作家”。
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