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武广高铁a380高速铁路旅客合肥航空高铁杂谈 |
武广高铁已经正式开通运行了。这条高速铁路,创造了很多中国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最快的运行速度等等。尽管武广高铁的票价遭到了众旅客的诟病,大家抱怨“被高速”了,但我还是敢打赌,铁道部早晚会告知你,按每人每公里票价计算,这在世界上也算是很便宜的。
媒体除了关心铁道部缩减普通客运列车以保武广高铁的上座率外,还普遍报道了航空公司应对“接招”的消息。据说南航已经开通了武汉和广州之间的快运专线,不仅大打折扣,还推出了乘客凭身份证就可直接登机的措施。作为一名常往来于这些城市间的商务旅客,我对这场世界上第一次在千公里距离上高铁和飞机的直接较量,一直怀有特别的兴趣,非常想看看,航空公司如何能够在这场竞赛中存活下来?
之所以说“存活下来”,是因为从日本和法国的经验看,在高铁投入运营后,航空公司无不处于下风。试举几例:
--1964年日本新干线开通,时速210公里,东京-名古屋的航线停航
--1983年法国高铁通车,法航大幅减少航班,至95年干脆停飞了巴黎至里昂的航线
--1991年德国高铁开通,2006年汉莎停飞了法兰克福至科隆的航线
中国的航空公司完败于动车组的速度其实更快,2006年成渝动车组开通,次年川航就取消了成渝快巴的运行模式,乘坐成渝航线的旅客将不再享受免费接送服务,到09年11月干脆就停飞了成渝航线。不久前,春秋航空似乎也取消了郑州到上海的航班。
当高铁遇到了航空,中国铁老大的优势是航空公司无法望其项背的:
--铁路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独家垄断,为了配合武广高铁的开通,可以及时停掉十多列普通客运列车;而经过体制改革后,航空已经进入了市场时代,尽管几家国有航空仍有垄断嫌疑,但谁也不能独霸天空
--铁路单条线路的盈亏向来是一笔糊涂账,在相当长时间内,高铁几乎可以不考虑上座率而这么开下去,而航空公司有的已经上市,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亏损是无法向股东交代
--比起日本和欧洲,中国的高铁速度更快,网络更密,可以在更长的距离上对航空构成挑战。
--还有就是高铁的运力也是航空公司无法比拟的,一列高铁可以载600多乘客,相当于4、5架波音737的运力。而且还可以灵活增加到上千人,而拿武广之间为例,航空公司能够承运的旅客数不过相当于高铁运力的零头。
如果京沪高铁开通,两地运行时间只有五小时,我能想到的继续乘坐飞机的理由大概无外乎三条:
--机场和飞机的环境更舒适安全 (虽然还没有实地考察,但据说北京南站的条件也不错)
--在机场,行李托运非常方便,不似在火车站那么痛苦,而且车厢内也没有放置行李的位置
--有时需要连接其它远程航班,不愿在机场和火车站间奔波
但如果高铁的价格显著低于航空,或者公司要求必须改乘高铁以节省经费,以上这些理由还存在吗?
行文至此,我已经有些后悔当初购买某航空公司股票的决定了。
似乎有报纸还报道过,成渝动车一开,原来民间经营的大巴服务虽然降价以对,还是未免衰败。铁老大的威力所向,不仅是航空公司,那些最有活力的中小公路客运公司看来也要另寻出路。
记得今年五六月间曾乘博览会之机访问中部某市。当地的朋友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该市的投资环境,其中交通条件这一项,就包括一个正在新建的4E级国际机场,具备起降B747甚或A380等大型飞机的能力。闻此言,我就开玩笑地问他们是否打算把机场建成了后,就把跑道留在那里晒太阳?主人对我的问题有些蹙眉头。我就与他们掰手指算了一下,在该市高速铁路与航空赛跑的前景:
目前从该市乘动车组出发,2小时内可以到武汉,3小时内可以到上海,而且不久后通过在武汉和南京的转接,即使到广州和北京也将不过是区区5个小时左右。自从该市到上海的动车组开行,两地间的航班已经由原来的一天十多对,大幅缩减到早晚各一班。等武广和京沪高铁投入运行,还会有多少人选择飞机往来该市与北京、广州?而京、沪、穗是中国最为繁忙的机场和航空枢纽,如果合肥到这三个枢纽机场间的航班同时萎缩,那未来建成的4E级机场即使能够起降A380,每天又能有多少旅客从这个不到300万人口的城市直接飞赴世界各地呢?
我的分析当然只是一个普通旅客凭经验就不难得出。中国目前有数以万亿计的投资正在大规模地投向所谓的铁公鸡--铁路、公路和机场。对三种不同的交通运输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协调发展,避免社会资源的大规模浪费则事关纳税人的巨额利益,是一个远比看高铁如何赛飞机的热闹更加紧迫和重要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