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知识已经不再改变命运

(2009-12-21 01:10:33)
标签:

母亲

南方周末

命运

读书人

杨元元

中国

杂谈

读12月17日这期《南方周末》,我不禁有些唏嘘。

报纸A叠头版的文章是关于上海海事大学最近自缢身亡的女研究生杨元元的。在这篇报道,我读到了一名当代女性的故事,她出身贫寒,曾凭才华进入了名牌武汉大学,毕业后却又因为还不上数千元贷款,拿不到毕业证,也就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曾沦落到摆摊谋生。为改变命运,她又考入位于这所海事大学,“带着”贫困和失去住所的母亲来到财富集中的城市。在冷酷的校园制度面前,无论她如何苦读和忍受屈辱,还是不能解决母亲和她自己的基本生活。她的母亲被宿舍管理员逐出宿舍后,第一夜无处可去,寒夜里只能坐在学校的礼堂前过夜,女儿知道后赶来坐在地上,让母亲趴到自己的身上入睡。第二夜,娘俩儿找到了一间毛坯房,家徒四壁,只能在地上相拥取暖。在这样的冰冷和令人绝望的环境中,杨元元选择结束了自己30岁的生命。在弃世的前一天,这个一贯坚强奋斗的女生突然怨恨地发问,“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这一问,应该是振聋发聩的一问。因为杨元元这个女子,除了放弃生命,同时放弃的还有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这一天下书生大概已信奉了几千年的奋斗目标。在杨元元的世界里,知识已经没有价值,已经不能为她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遑论改变命运?感谢元元这样一个弱女子,以生命的代价,终于提出了一个当代中国无数像她这样接受了高等教育,却又要在贫困中挣扎的所谓“蚁族”们的共同心声。

 

杨元元的遭遇,活脱脱就是一个当代版本的《寒夜》。在这个崇尚钱权,既不尊重亲情、人权,又不能为她和母亲提供基本保障的现世里,她的死在我看来也是对社会冷酷的无声抗议。

 

杨元元的死,固然是不孝和令人痛惜的,但假定我们再编一本当代的“十三孝图”,放弃母亲和生命前的杨元元应该是一个入选并值得我们尊重的孝女。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原本是最应该培养人的情操,培育健全人格的大学,却是用一种机械和无情的方式对待她"带母入学"的做法。我们扪心自问,杨元元和她的母亲挤入学校的宿舍,固然不合规矩,但难道不是最合乎中国的孝道人伦吗。当两者冲突时,教育者的良心和善心都哪里去了?我们社会的救济机制哪里去了?

 

像是呼应杨元元的这一问,在同一叠《南方周末》的A8版,报道了另外一名读书人的悲惨境遇。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海归病人--“留美博士后孙爱武摆地摊事件”的前后》。据文章报道,在杨元元本科毕业前的那年,孙爱武这位中科院的研究生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拿到了博士学位后又曾在密歇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曾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但这样一位应该说是任何国家都需要的人才,在举家回国后因为精神病等原因,只能沦落到在京摆地摊的地步。经媒体的报道后,孙氏被送入医院,其后的情况不明。

 

这两篇报道真是令我和无数的读者警醒。与我同龄的这一代人是从贫困走出来的。在我小的时候,虽然周边的一切都简陋和贫穷,但我们都笃信“知识就是力量”,也是这样的信念激励着我们去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期望着知识能帮助我们改变人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但当我们这一代的未来成为当下,杨元元的一问和孙爱武的故事,不约而同地揭破一个曾经的幻想: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我常有些惶恐,不知自己身处一个怎样的时代。我们有梦幻般的绝对不差钱的奥运,也有流落街头的留美博士孙爱武,有因母亲的栖身之所无着而自缢的杨元元,更有无数无依无着的“蚁族”和为全世界打了苦工,上榜《时代》杂志年度人物的“中国工人”。我们这个世界最辛劳的民族,创造了无数财富,承担全球第二的税负痛苦,但却不能为孙爱武和杨元元这样的读书人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条件,为元元的母亲提供基本的保障。当他们遇到人生困苦和暂时迈不过去的“坎”时,任由其自生自灭。

 

记得我当年留学的时候也常不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和移民,一旦脱离我们这个崇尚“唯物主义”的环境,移居到了海外,很容易就加入教会,融入教区。其实互助互爱,是大于上帝的吸引力。设想杨元元和孙爱武的困难如果是在个健全的公民社会中,有宗教和慈善的组织可以求助,杨元元的生命也许还可以挽回。也许有人质疑,孙爱武的精神病不就是患于美国吗?怎么也未见有人救助?对孙氏的具体情况我所知仅限于报道。但我在美时的一位朋友曾患精神分裂,就是靠宗教组织救助生活下来却是我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所以,当仅凭知识已不能改变命运,组织也不能照顾到所有人,财政预算先要保障奥运之类的项目,民间的慈善和互爱也许是个替代。一句话,假设杨元元能够被救活,我们总该给她个靠谱的出路吧?

 

这篇小文发表后,感谢诸网友的评论,博主最同意的留言是:“各位活着的人对杨元元的批评都有道理。但活着人大概永远是不能理解自杀的人放弃生命时的那份痛苦和决绝。我认为杨元元值得同情,但并非赞同她的做法,无论以怎样的理由,自杀都是罪过。杨元元之失败,既是教育的失败--没有教给她应对生活的能力,没有为寒门子弟的求学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也是社会的失败--没能给弱者以机会和基本的救济。说到底,这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靠丛林原则行事。”

博主还有期望:请读我的下一篇博文,杨元元生前给学校领导的信,看了就知道谁有忧郁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