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平等的教育:一段书呆子式的随感
(2009-05-19 00:52:40)
标签:
教育华奥书呆子随感电脑派位北京杂谈 |
上个周超级忙碌。有一段深度睡眠就算奢侈,“敲字”这事儿自然懈怠。回想来,最开心的一刻还是与华奥学校天真快乐的孩子们在一起。
那是周三的下午,我陪同自北美、新加坡来的公司高管一行访问了位于北京西五环附近的民办华奥学校。华奥是一所专门为在北京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办的学校,也就是所谓打工者子女的学校。早就读到过有关此类学校在夹缝中求生的种种报道,所以我也一直予以关注,所以在去华奥的路上就未免怀揣着种种想象,不知在这个学校里学习的孩子们,有着怎样的一个面貌?
华奥学校隐蔽在一个普通的社区大院深处,有一处从原来的老厂房改造过来的独立的院子,我们到达学校的时候,还正逢上课期间,除了与我们合作的NGO慈善组织代表,只有一位面貌普通,身材已经开始臃肿的中年妇女迎候我们。握手寒暄后,我才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女士,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建人王校长。王校长引导我们走进学校的大楼,走廊地面显得很简陋,但墙壁是新粉刷的,透着一些新的气象。
我们走进一间化学实验室课堂,全班的孩子们热情但还略带着几分紧张地欢迎我们。王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华奥的情况,她早在1992年开始创办这所学校,最初只有两个学生,课堂是在郊区农民的菜棚子里,第二年有了9名学生开始了不同年级的复式教学,这所民办的学校因为收到来京打工的家长们的欢迎,而逐步扩大,到今天已经有20多个班级,九百多学生,而且不久前还取得了初中的教学资质。
介绍虽然很简单,但不难想象到王校长和这所学校学习过的孩子们走过的艰难历程。在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和认可的情况下,这所草根学校像她所教育的孩子和家长们一样,处在被歧视和压迫的社会底层,但是只要有点空气和缝隙,她就能凭着自身的生命力顽强地挣扎和生长起来。而且这样的学校和孩子,正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慈善组织来的克莉丝汀告诉我们,孩子们面前这套做化学实验的桌椅是我们公司以前捐赠的,这次我们又捐助的这笔资金将用来开展对初中学生的职业教育。因为这些孩子初中毕业后就无法进入北京的高中,要升学就需要回到家乡,就业往往是他们现实的选择。而职业教育将帮助孩子们掌握一些技能,得以继续在这所大城市里生存和发展下去。她还告诉我们,选择支持华奥是因为她们有个朴素的理念:孩子的童年能够与来京打工的父母一起度过,在父母的身边上学,享受家庭团聚的幸福,对孩子成长是最有利的而且这是孩子和父母应有的一个基本的权利。
美国的来宾讲到了一个当年生活在大洋彼岸西雅图的一个十九岁孩子的故事:因为贫穷,他从来没有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通过努力的奋斗,创办了一家最后在世界范围开展业务的公司。他在商业成功之始就成了了基金会,帮助更多的穷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和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而且再回馈社会。
我不知道在座的孩子们能不能理解大洋彼岸的这个“神话”般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其实在中国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也发生过,只是在我们的社会秩序开始成熟,各项法律规章许可制度开始完善,农民的孩子在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少的今天,这些农民工的孩子未来会发现这个城市为他们究竟还留有多少奋斗的空间呢?
我们在简短的捐赠仪式后在学校楼里随意地参观了一圈。在一个物理课堂上,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个小伙子正在志愿担任教师。学前班的孩子们在努力地学习汉语拼音,一个小家伙,用教鞭指着黑板上的拼音卖力地带着另外几十个稚嫩的喉咙,大声拼读着祖国的官话。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在家里大概还说着方言的孩子,要从学讲北京话开始,进入这个新的天地。我们的参观还没有结束,下课的铃声响了。孩子们从教室里涌出来,见到我们一行人,有些好奇,但擦身而过时,每个孩子都能大大方方地跟我们打招呼。我不知道诸位如果有到重点学校访问的经验,有没有遇到这样热情大方的孩子们,能主动地问--你好?这个瞬间,令我有了一个信心:华奥的孩子们无论未来还将面临怎样的制度歧视或是优越背景来的白眼,只要他们能保持这样的自信和大方,城市和成功的大门其实是对他们敞开着的。
在操场上,我们被邀请在简陋的乒乓球台上和孩子们对打上几板,我没敢露怯,做了个旁观者。抬头忽见耀眼蓝天下一面略显褪色的五星红旗在飘扬着。想起了三月以来,我所访问过的若干所学校:河北山区的西柏坡,四川灾区的雅安、绵阳。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困难前,孩子们的欢笑都能让我们暂时忘却这些困难,看到一个更光明和美好的未来。那一刻,我忽然有了一个书呆子式的愿望:
安得校园千万间,让这五星旗下的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都能有个快乐光明的未来。
补记:今天为要小升初的侄女自山东转学来京事与朋友打听情况,方知即使在这京城里面,教育资源也是完全地分布不均。好的中学多集中在教育部所在的某城区,除了电脑派位,可个别安排的名额奇货可居。可怜那些不甘接受电脑派位,要为自己孩子谋个“好学校”和好前程的家长们,只能是各显神通了。他们的烦恼和焦虑,已经登上了报纸的头条,也足证明了我在华奥学校操场上的那点愿望,时下还不过是书呆子的一厢情愿而已。
但王校长和华奥学校的故事又使我相信:为了下一代,我们又不能仅止于希望,还是做点什么最重要。
后一篇:中国人究竟有多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