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嘉里中心参加了年度的哈佛校友春节前的聚会。这已经是连续在嘉里举办的第四或第五次在京校友活动了。大概因为当年嘉里的老总洪敬南校友赞助了部分场地费的关系,每年的校友会都选在嘉里举办。有许多的校友一年才能在这个聚会上见上一面。校友会的领导班子为组织大家的活动都要付出不少努力。所以我如果在京,每年都要参加。不知何原因,今年的规模比以前明显小了许多。但还是见到了不少老朋友。同桌有我的同窗朱闪一家,他可爱的女儿博雅还是上学前出生的,现在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真是令人感觉到岁月的流逝。袁岳和谢炜也与我们坐在一起,另外还有几位年轻的校友。在京的外籍校友明显也多了起来。
校友聚会每年的主题不同,记得前年我从普吉岛海啸余生后还在校友会上向大家报告过当年的情况。今年的活动主题,则主要是通过游戏抢答等,令大家在热闹中回忆起校园生活的种种细节,如拉丁语的哈佛校训,关于哈佛铜像的三个谎言,到哈佛的地铁是那条线路等等。我曾抢答数出哈佛的十个学院,但其实不过记得六七个而已,在同桌和大家的帮助下数到第九个,最后主持人说出了第十个--继续教育学院。袁岳提示我有一个牙医学院,我还与他小争论了一下,结果当然是我错--对这所学府,即使曾经求学过,但我个人所知的恐怕太少了。
美国文学专家朱世达教授回忆起在哈佛的求学经历,还有一位老校友回忆新中国成立回来报效祖国的情形,特别令我感慨哈佛的历史之悠久,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其实比我常想象的要长的多。成功的校友会除了共叙友谊,其实就是要给大家在精神上一次激励,别忘了我们求知是为了回报。
要特别记一下袁岳和张黎刚两位校友为校友会提供了主要的资助,谢炜在她领导的占座网上为校友会特开辟了专门的空间,专供大家交流。兆林、李劲等组织者成功地为活动拉来了赞助。哈佛学生中回报母校和资助校友会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特别的体现。我等赞助不多,也没有贡献义工的校友还是要加油啊。
所以模仿袁岳的博客,记下了今日场景。
前一篇:捣腾电脑记
后一篇:贝鲁特机场的那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