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思维之跳跃,是连自己也感到匪夷所思的,今天一早听气象消息,说凌晨1点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我想到了什么?我猜猜,大家根据我一贯的莫名好事,会认为我因雷电活动而欣喜若狂?会以为我由此策划出什么冒险的旅行计划?还是……我也以为这样比较符合我的常态,但是,我离奇地注意到了预警发布的时间,并且先想了一下:气象台的人真可怜,半夜三更值班呢。接着觉得有点不对,这个时候发布预警,显然也必然是因为有人和有行业与这一天气状况关联度很高的呀,那么,那些行业的人也真可怜,半夜三更工作。再接着就明白过来了,是我不对劲了,我远离了火热的生活——自从我投身了一个据信是非常关注火热的生活的行业后,我与火热的生活发生了时差,进而,在思维和感知上,开始远离了它。
首先,我不用每天赶上班早高峰,每次我当医生的朋友说她8点钟在病房查房,9点钟上手术台工作的正常作息时,我都忍不住大惊小怪一番,心灵老是受到莫名冲击,觉得自己浑浑噩噩来着。当我悠然驾车经过高架下方的道路时,通常路况顺畅,而我还有时间看了两眼投入巨大的高架底部粉刷工作的工人,用了一星期时间,把我能看见的高架底部,有原来朴素的水泥裸色全部涂成了粉蓝色,好看,好看!有热情迎嘉宾的手笔————而我竟然完全不在乎涂料要不要用钱买,跟什么公司买的,价钱是便宜的还是和最近新闻里说的“政府采购报价通常都比较贵”一样规则的。
其次,坊间传说有同行接到热线电话通报事故后,第一句会问死了几个人,然后据死伤人数判断要不要出现场,甚至有一次对着电话说“以后死三个人以下不要打电话来了。”而我的一位负责国际新闻的夜班前同事对于空难或是其他灾难性新闻,也习惯地以死的人太少了为判断标准而决定不必刊发稿件,我已经渐渐习惯了这种行之有效的判断标准,但是,为什么心里有些寒冷?
第三,原谅我的思维从来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当我每天看见被宣传得很必须的垃圾分类,在经过很多市民精心的,或是我这样一贯认为环保是个伪命题的市民漫不经心的分类后,被环卫工人一股脑儿合并一处运走了,那一刻,我真的发现,我为什么如此远离了我热爱着的火热的生活————顺便说一句,在校的学生今年开学初,被要求打印一份名为“迎世博环保知识大赛”的合格证书,不上网以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参加答题是不能得到居委会必须盖的红章的,答题后有合格证编号还不够,要打印,我不知道那些学生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最后会以怎样的渠道被商业化利用,我也不知道凭着这些打印的合格证书,谁可以从活动主办方换到什么,我更不知道,环保知识里应该清晰明确的每个学生打印一份毫无意义的合格证书,会提高多少能耗并增加多少碳排,我只知道自己非常合作地打印并上交了那份证书,我只知道,我正在远离火热的生活——应该感同身受的民众疾苦,应该挺身而出的显见乖讹……应该有所感的种种,我突然发现自己全无感触。
我想起少年时代,密友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礼物,她当时对我说:“我要送你一本书当做生日礼物,但是太贵了,你自己出一半钱可以吗?”我欣然接受了这个生日礼物策划案,那本书至今仍在我是书架上完好收藏,那本书里有一句至今仍对全世界华人有着深刻影响力的句子:你为什么不生气?————哦,对不起,我又远离火热的生活了,也许这句句子只是对个别华人知识分子有影响而已,我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信口胡诌是不严肃的。
加载中,请稍候......